①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长久远的农耕文明史。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物证的。物证在哪里?湖南南部的永州有一个地方,叫作玉蟾岩,当地的土话叫“蛤蟆洞”。在这个洞里我们发现了上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种子。这是一个让全世界轰动的发现,也是华夏先民非常远古的村落的物证。这足以证明,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上万年农耕文明史的古国。
②“村落”一词,在魏晋以降的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就越来越高了。村落与村落文化的内涵虽不尽相同,但关联紧密。“文化”是个舶来词,源自拉丁文“cultura”。这个词的原始词意具有耕种、居住、敬神等多重意义。由此可知,村落和文化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而且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村落是基础,文化是内涵。
③中国传统村落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双重特征,不同地域的自然物产资源与气候条件,往往决定着不同地域适宜人居的建筑形制;而不同的民族村落建筑,又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与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不仅存留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核精神,而且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文理想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正是历朝历代无数传统村落中的原住民,通过代以相继的身体力行、忠实践行,使得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光大和创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铸就了我国传统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社会品质和国家民族文化精神。
④从某种意义上看,我们更需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活证”与“实证”。当然,我们需要崇尚在书斋中静心“读万卷书”,但同样需要崇尚“行万里路”。路行万里的田野考察,能让我们所有的学人学子从知识的“盲区”中走出来。叶舒宪先生在论及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时说:“几百万、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山河大地,也可以当做一部大书来看和读。”其实,成千上万的中国传统村落,何尝不是一部部鲜活的、并正在续写着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大书”?中国传统村落文化这部“大书”,散藏着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活态的“第三重证据”。这部大书是可以给予我们全新的知识视野、文化视角和思想启迪的。
⑤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和全面深入研究,既是当前我国文化传承、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需求,更是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直面的课题。一个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是不能出现断层的。
⑥试想,当所有的传统村落连同那些承载着大量文化信息的古老遗物,都消失殆尽;当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步步逼进下,呈现日趋渐微的态势之时,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文明古国的文化优越性还能在哪里得以体现?
⑦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尽可能地保存、抢救、记录传统村落遗物,将村头田边的文化遗存纳入学术研究的殿堂,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和华夏文明的重要构成,应当成为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的重任和学界、学者、学子们共同的学术良知。
(摘编自《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湖南南部永州“蛤蟆洞”发现的上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种子,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上万年农耕文明史的古国。
B.村落与村落文化的内涵完全不同,但关联紧密,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中村落是基础,文化是内涵。
C.中国传统村落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双重特征,不同地域适宜人居的建筑形制,往往是由不同地域的自然物产资源与气候条件决定的。
D.成千上万的中国传统村落,就是一部部可以给予我们全新的知识视野、文化视角和思想启迪的“大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证观点时,主要采用了说理的论证方法,分析深刻,见解独到,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B.文章引用叶舒宪先生的话在于说明传统村落文化可以给予我们全新的知识视野、文化视角和思想启迪。
C.文章第⑥段,在论证时主要采用了假设论证,反面说理,强调了传统村落的重要性和文化意义。
D.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层次分明,结构完整: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不断传承、光大和创新,是因为历朝历代无数传统村落中的原住民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以相继的身体力行和忠实践行。
B.存留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核精神的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文理想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
C.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和全面深入研究,是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直面的课题。
D.如果所有的传统村落连同那些承载着大量文化信息的古老遗物,都消失殆尽,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文明古国的文化优越性就没有地方体现出来。
答
1.B B项“村落与村落文化的内涵完全不同”错,原文为“村落与村落文化的内涵虽不尽相同”,表明村落与村落文化的内涵还是有相同的地方。
2.D 文章在论证观点时,并非是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引出话题,层层深入,最后得出观点。
3.D D项“以偏概全”,缺少“当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步步逼进下,呈现日趋渐微的态势之时”这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