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贾玲,在之前没有导演过任何作品,甚至连电影演员也不是的小品选手,却在第一次出手就拿下了中国最重要档期里的口碑冠军,甚至极有可能成为票房冠军。这无异于,一位篮球选手在休赛季参加了足球比赛,却意外捧杯夺冠,这难道不是在打所有足球选手的脸吗?也许会有人说,今年春节档,国内几位大导如张艺谋、冯小刚、姜文等等都没有作品上映,所以竞争并不激烈。对此,可以沿用刚才的比喻,难道足球还要派最顶尖的选手才能打败一位篮球选手吗?当你在用这个理由反驳的时候,就已经承认了失败。
贾玲的成功,让人思考到底什么是电影?
有人说电影是影像的艺术,有人说电影是文字的具现化,但在我看来,电影就是在讲一个故事。
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主持人问道:“希望您能给日本年轻一代的导演提一些建议。”黑泽明说:“成为导演很困难,但如果你真的想拍一部电影,就去写剧本。”
故事,才是电影的核心。
贾玲为什么成功?
因为这个故事她早已打磨了二十年,从19岁开始,到如今的38岁,《你好,李焕英》的剧本,在四年前她就用小品初做尝试,再经过四年的修补,最后呈现给了观众,即使在许多地方仍有不足,但是仅凭故事就足以打动人心。
反观现在那些国内的专业电影导演,他们在做些什么?
他们专注于特效、长镜头、反转、多线叙述,他们想把画面拍得更炫,把剧情拍得更烧脑,把电影拍得更高级。我并不是说这些不好,但他们做的这些,终究只是锦上添花,因为只有在好的剧本衬托下,这些才能起到正向作用,不然只会喧宾夺主。例如同档期的《侍神令》,就是一部特效大于剧情的作品。
看到贾玲的成功,中国那些专业导演真的需要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的专业领域,怎么让一个外人成了头牌?
最后,我想说一个故事:美国女作家哈珀·李,在1960年自己34岁的时候就发布了自己的长篇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小说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全球销量超过3000万册并荣获普利策奖。但是就在大家都对这位文坛新星充满期待的时候,她却在其后的五十年里,再没有出版过任何一部小说。据说有人特地为此去问哈珀·李,她回答说:“我已经写了我一生中最想写的故事。”
贾玲也遇到了哈珀·李一样的问题,但希望大家不要给贾玲太多的期待和压力,就让贾玲,永远做一个贾玲吧。
(《李焕英》的成功,是中国电影人的悲哀)
材料二:
贾玲执导的由同名小品改编而成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于2021年春节档上映,别看电影现在很受观众期待,这部小品刚播出的时候其实是不太被观众理解,甚至还引来无数吐槽,主要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你好,李焕英》初次亮相是在2016年9月的《喜剧总动员》第一季第一期节目,该作品的演员表现和故事情节都非常出色,可故事的呈现形式却受到了不少观众的争议。《喜剧总动员》这档节目,最吸引观众的是一个“喜”字,大多数观众是想通过这档喜剧的节目放松心情,寻找快乐,对于“喜”的理解是:快乐和欢笑。而这个小品把“喜”藏到了故事内涵中,以另一种形式去呈现“喜”,这种呈现形式并不能够被所有观众接受。《喜剧总动员》是一个竟演舞台,在喜剧舞台用催泪的情节来结尾,难免给观众一种是为了获得竞演成功而故意有心为之的煽情,让真情实感变成了比赛获胜的“手段”。
《你好,李焕英》小品本身是非常有看点和意义的,前期通过轻松幽默的形式来让观众放松,后期又拔高故事寓意,让故事内涵得到升华,调动观众的情绪和情感共鸣。但是观众一开始是抱着寻找快乐而来,没想到最后结局有了比较强的反转,能够共情的人会被点触及到内心的伤痛,不能共情的人难以理解故事的意蕴,没能收获预期的快乐,心里自然是失望的。
《你好,李焕英》是2016年播出的,但主演陈赫那一年的婚姻状况被不少人话病,无数人心目中热爱家庭的好男人变成了不忠于感情、背信弃义之人,许多观众自发对他进行抵制。《你好,李焕英》讲的是简单真挚的爱情故事,陈赫这样一个在感情上有污点的人出演,很难让观众入戏,甚至让人非常出戏,因为抵制陈赫,所以对他出演的作品也不看好。
《你好,李焕英》由贾玲和陈赫主演,两位喜剧演员是观众的开心果观众不开心或者压力大的时候都喜欢看他们的节目,能够在节目中放松和获取快乐。他们的喜剧形象深入人心。这一次观众也是同样抱着寻找快乐的目的,冲着看他们制造快乐看这个节目,没想到他们突然走心的煽情,给了观众一个指手不及,比起感性煽情的他们,观众更喜欢那个看起来没心没肺的喜剧演员。而且小品的表演时间过于短暂,观众又是带入了自己对演员的固有印象,在故事的最后,他们一改往日喜笑颜开的风格,改走煽情路线,让人突然之间难以适应,有一点无法入戏或者出戏的感觉。
以上几点是《你好,李焕英》被吐槽的主要原因,小品本身其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只是外在的影响因素太多才让它受到了一定的质疑,这部作品之后也让观众对小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相信改进之后的电影作品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小品《你好,李焕英》,为何被网友重点吐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内几位大导如张艺谋、冯小刚、姜文等等都没有作品上映,竞争不激烈,所以贾玲的电影获得了口碑冠军。
B. 作者认为,电影的核心是要把故事讲好,并以日本的著名导演黑泽明和美国女作家哈珀·李的话作为辅证。
C. 艺术作品追求形式方面的诸多技巧,只应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否则就会起负向作用,让读者或观众迷惑。
D. 小品《你好,李焕英》本身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却被吐槽、被质疑,因此文艺创作过程中不能随意创新。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作者在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并没有迎合读者的期待而写新作品,说明艺术创作者应保持足够的清醒。
B. 小品《你好,李焕英》把“喜”藏到了故事内涵中,以“悲”的形式去呈现“喜”,这种呈现形式并不能够被所有观众接受。
C. 喜剧演员在演小品的时候如果走煽情路线就会让观众一时难以适应,观众看小品都是为了能在节目中放松和获取快乐。
D. 小品《你好,李焕英》不太被观众理解的原因就是它改变了观众欣赏小品的思维方式,但也因此让人们加深了对小品的认识。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张艺谋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的演员均为临时选定的业余演员,影片画面朴素单调,但故事却震撼人心,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B. 听说李安的《卧虎藏龙》演员阵容强大,电影制作追求好莱坞式大手笔,场面劲爆,许多观众特别是影迷们非常期待,纷纷购票渴盼一睹为快。
C. 《红楼梦》讲述了宝黛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通过对封建大家族的描写揭示了深刻的主题,全书独到的艺术构思和高超的语言艺术为它锦上添花。
D. 豆瓣影评:《三峡好人》选了一个很好题材,韩三明的故事非常打动人,没有夸大其词的大批判,细节也很生动,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实至名归。
4. 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小品《你好,李焕英》被观众吐槽的原因。
5. 材料一认为《李焕英》的成功,是中国电影人的悲哀。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简要阐述。
答
1. B A.强加因果。“艺术作品追求形式方面的诸多技巧,只应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错误。“因此文艺创作过程中不能随意创新”错误。
2. D 绝对化
3.B A.由“影片画面朴素单调,但故事却震撼人心”可知,《一个都不能少》是好剧本;B.由“演员阵容强大,电影制作追求好莱坞式大手笔,场面劲爆”可知,李安是目前主流的“把画面拍得更炫,把剧情拍得更烧脑,把电影拍得更高级”的导演,不符合好剧本的设定;C.由“宝黛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可知,《红楼梦》的故事内容深刻,是好剧本;D.由“韩三明的故事非常打动人”“细节也很生动”可知,《三峡好人》是好剧本。
4. 原因:①以竞演舞台呈现催泪小品有故意煽情之嫌。②和观众希望收获快乐的预期有落差感。③演员陈赫让人产生负面情绪。④演员喜剧形象太深,突然煽情容易出戏。
5. 观点一:同意。①之前没有导演过任何作品,甚至连电影演员也不是的小品选手的贾玲,却在第一次出手就拿下了中国最重要档期里的口碑冠军,甚至极有可能成为票房冠军。中国的专业电影人应倍感失败尴尬。②国内的专业电影导演,他们很专业,他们更懂得利用特效、长镜头、反转、多线叙述,他们可以把画面拍得更炫,把剧情拍得更烧脑,把电影拍得更高级,但自己的专业领域,怎么让一个外人成了头牌?
观点二:不同意。①今年春节档,国内几位大导如张艺谋、冯小刚、姜文等等都没有作品上映,所以竞争并不激烈,也是不能排除的影响因素。②票房、口碑不等于电影的质量,影响票房的外在因素太多,不能因此而质疑中国的专业电影人。③《你好,李焕英》许多地方仍有不足,它的成功只能代表某一个方面的成就,不能说是中国电影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