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它要通过语言来刻画人物、叙述故事、展开情节。然而,语言毕竟以抽象和联想著称,它在直观和具体上并不如图像,这使得小说的视觉呈现能力较弱。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语言和图像的这种区别,并希冀用“象”来补言之不足,如《易·系辞上》的“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样的认知形成了中国的意象传统,并促成了图像对叙述的介入,如宋元小说的“出相”、明清小说的“绣像”等,产生了小说的“语-图”叙述现象。不过从明清至今,传统小说的“语-图”叙述语言是抽象性的,往往是以语象为中介,讲究含蓄、蕴藉,需要读者的想象与补充来进行视觉完形,而所谓的小说插图、配图等,大抵是对文字的说明与补充,是“‘语-图’互文”“因文生图”。虽然有“图溢出文”的现象,但它们在本质上并不构成直接性的叙事。
网络小说的“语-图”叙述则与此不同。它发生在媒介革命与融合的语境下,多媒介间的激荡、交流与化合,使得网络小说的叙述受到游戏、动漫、影视等的渗透和影响,表现出追求直观式呈现、场景式展示与动态性画面的形象特性。它一改传统小说以静态、抽象叙述来致思、达意,而代之以视觉化的语言、客观化的物性与临场式的逼真。如果说传统小说的“语-图”叙述是以语言唤起语象为要义,以图像为叙述补充,通过对意象的强化来“增加阅读者的兴趣和理解”,那么网络小说的“语-图”叙述则以视觉化的语言直呈与画面搭建为核心,以图像参与叙事为手段,走向一种拟态性的形象真实,让接受者“在画中”沉浸融入。在一定意义上,网络小说的“语-图”叙述遵循的是语→图的逻辑,以语言、图像为叙述工具,以叙述的视觉化与视觉性诉求为旨归。
网络小说的语言叙述是它叙事视觉化的主要手段,但其又不像传统小说文本那样,特别看重语象带来的联想效应,而是着力用语言进行人物造型、空间造型、行动造型等,把经验世界的视觉形象转换为语言文字符号,进而直呈或还原为如在眼前的实际画面。它不关注叙述的历史性问题,而是试图通过语词技巧,在共时性的时间点上,对所叙内容进行放大与加工。它追求的是语言的镜头感、现场感和画面感,要求用直观化手法进行具体性地描摹,即时性地展示,以便跨媒介叙事。
不过,相比语言叙述的“规模”,图像叙述在网络小说叙事的视觉化倾向上并不占主流,带有较强的“试验”性质。
在一定意义上,网络小说叙事的图像化倾向既顺应了读图时代的视像化浪潮,又不期而然地为图像化时代的文学争取了生存的空间,避免了如传统文学一样被边缘化的命运,而且以跨媒介的表现为新时代的文艺提供了未来的可能性发展方向。
然而,网络小说因图像化沉浸而导致的对理性思辨、价值意义追问的放弃却值得警惕。图像叙事停留于表面印象和表现为即时消费的特点,使人们满足于对事件的直观把握和瞬时移情,因此往往不容易将人们引入对事件本身的沉思、分析乃至怀疑,反而会使人们忽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刻本质。因此,我们不需要担忧网络小说叙事越来越强的图像化倾向,而是应该考量与反思如何把握好图像化叙事的度,更好地发挥其叙事图像的价值承载与对人类终极意义的追问功能。
(摘编自周冰《网络小说叙事的图像化倾向》,中国作家网,2021年7月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古代小说的语-图叙述现象与中国的意象传统有关,“图溢出文”在本质上并不能构成直接性的叙事。
B.网络小说语-图叙述以视觉化的语言直呈与画面搭建为核心,在一定意义上追求叙述的视觉化与视觉性诉求。
C.我国传统小说是静态的、抽象的叙述,特别看重语象带来的联想效应,会把视觉形象转换为语言文字符号。
D.对网络小说叙事越来越强的图像化倾向无需担忧,但要把握好图像化叙事的度,逐步走向理性思辨的深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将传统小说的“语-图”叙述语言和网络小说“语-图”叙述语言进行比较分析,是为了突出后者的特点。
B.文章整体上采用横式结构从多个角度阐述网络小说叙事的图像化倾向问题,层层深入,论证充分有力。
C.第三段先阐述网络小说“语-图”叙述视觉化的途径,再论述其追求语言的镜头感、现场感和画面感的特点。
D.文章认为网络小说叙事图像化倾向为图像时代的文学争取了生存空间,并指出这种倾向存在的问题,具有思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清小说中的“绣像”多用来说明与补充小说故事内容,但这种功能需要读者的想象来进行视觉完形。
B.传统小说叙事讲究历时性,关注叙述的历史性,网络小说叙事讲究共时性,注重即时性展示和跨媒介叙事。
C.图像叙述在网络小说叙事的视觉化倾向.上不占主流,所以它能够为图像化时代的文学争取到生存空间。
D.图像叙事停留于表面印象和表现为即时消费的特点,会使人们放弃理性思辨和对价值意义的追问。
答
1、C“我国传统小说……会把视觉形象转换为语言文字符号”错误。是网络小说的语言叙述“把经验世界的视觉形象转换为语言文字符号”。
2、B.“横式结构”错,文章层层深入论述,应该是“纵式结构”,也未从多个角度来阐述。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