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材料一:传媒是文明的载体,文明兴衰的晴雨表。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始终伴随着传媒技术

2021-11-22 10:38超越网

材料一:
传媒是文明的载体,文明兴衰的晴雨表。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始终伴随着传媒技术的发明和进步。中国式传媒是当下中国新型文明形态的一个窗口,中国新型文明实践决定了中国式传媒发展道路的走向,它直接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符号系统,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媒现代性话语实践超越了西方的现代性逻辑,注入了中国式实践的原创性内涵。
从历时性维度看,中国社会对传播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有着悠久历史。然而,封建时代统治者对于信息传播的认识一般停留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状态,通常采取堵塞信息渠道的办法,控制信息的传播。甲午战争后,有识之士深切地认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对新闻事业在救国图强中的作用充满期待。此后,各类报纸如雨后春笋般产生,近代传媒巳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现代化的表征。
从共时性维度看,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颁布,维护了公民的言论权利,美国出现了“意见自由市场”与国家现代化取得同步发展的局面, 于是,以西方现代化理念为核心的西方中心论话语形成。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夏威夷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西方中心论”者就断言,只要发展中国家接受西方传媒的内容,就一定走向现代化。其理论核心.诉求,是要求发展中国家效仿西方国家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然而,中国没有按照西方的脚本行事。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中国传媒扬弃了西方模式,重新定位现代传媒的社会角色,强调传媒政党“喉舌”和人民“喉舌”的双重属性,着眼于文明发展服务现代性要求,依据本土现实特征进行调整。
自19世纪30年代大众化报业以来的西方传媒,无不秉持商业本位,其公共领域建设的诸种努力动机往往源于商业目的。而其以“言论自由”为招牌对高度意识形态议题的操弄,往往是提升注意力的有效途径,其终极目标不外乎读报率、收视率、点击率等商业指标。由于受到资金、技术和舆论等手段的控制,新闻界变得煽情而不负责任。中国式传媒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传媒当作人民的事业来经营,始终坚持人民性的基本立场,以及惩恶扬善的正面取向。
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呈现载体,传媒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当代文明的品质。在传规制中,政府规制的努力方向就是确保传媒的良性发展。中国当下传媒内容生产的两种倾向直接影响传媒的品质,动摇传媒的人民性基础。一是基于商业逻辑,将媒介生产视同一般性商品生产,看重其交换价值。二是基于民粹主义逻辑,否定一切精英或政府主导的文化,将文化的主导权归还给民众,极度推崇反智性的文化,这就造成了文化的非智性倾向。两种传媒文化生产逻辑都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文化发展质量。
媒介深度融合是中国式传媒适应新型文明形态的一种自我调整,它摆脱了西方经验支撑的文化现代性的宿命,将开放、共享、贴近作为与人类新型文明共振的基本内容和姿态,验证了基于西式现代性的传媒角色和发展道路在中国本土的“水土不服”,拓宽了发展中国家文明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媒体深度融合过程既表现为媒体形态的融合,更表现为文化融合,媒介深度融合正是要促成文化的代际融合、民族间融合,最终实现文化共同体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总体目标。
——(摘编自陈龙《人类文明新形态下中国式传媒的特有气质》)
材料二:
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颠覆了既有的传播格局,传统媒体面临着新的变局。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以及基于其上的新兴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传播者与相应的传播媒介相结合就可能成为一个媒体。这极大拓宽了个人及各种社会组织的表达渠道,某些个体和团体的信息传播与意见表达可以更加迅捷地广泛扩散,甚至具有超越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表达力。一方面,传播技术的低门槛应用,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的垄断,扩大了社会成员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人人参与的传播也导致了信息过剩、虚假新闻泛滥的弊端。
中国媒体该如何应对这一新挑战?从技术上来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势在必行。就理念上来说,“建设性新闻”应该是一种可供尝试的新选择。建设性新闻源起于20世纪末的公共新闻运动,成型于欧洲,并影响了全世界。这- -理念的提出,在于试图回应互联网时代新闻的泛滥对职业媒体发起的挑战。有鉴于传统的西方职业媒体以往所报道的新闻过多专注于“坏事情”,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以及媒体作为中立者置身于事件之外,对存在的问题只揭露不治理,中国“建设性新闻”理念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原理,有针对性地着重强调“积极”和“参与”。
无论是“积极”还是“参与”,都是对传统西方新闻理论所秉持的“坏事情就是好新闻”“媒体记者必须中立”的观点的一种扬弃。由于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建设性新闻理念在西方很难成为主流。相反,建设性新闻理念适合中国基本国情,能够成为主流媒体的主流理念。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它是非对抗性的、合作性的、建设性的。因此,在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媒体能够为建设性新闻理念注入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实践,能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唐绪军《建设性——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媒体的新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式传媒反映了新型文明形态,它直接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符号系统,所以超越了西方的现代性逻辑,形成了自己的逻辑思路。
B.依据本土现实进行调整,封建统治者开启民智,兴办报纸,期待新闻事业救国图强,顺应了时代要求,让中国传媒由传统走向了现代化。
C.应对传播技术低门槛带来的问题,中国尝试实践建设性新闻的理念,将媒体作为中立者置于事件之外,适合中国国情,能有效促进社会和谐。
D.中国传媒坚持人民性立场,强调传媒是政党和人民“喉舌”的属性,这有效促成文化间的代际融合、民族间的融合,体现中国智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美国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同时,“意见自由市场”也取得了同步的发展,它维护了公民的言论自由,与中国将传媒当作人民的事业来经营相似。
B.长期以来西方传媒加强了公共领域建设,提升了注意力,但秉持着商业的本位,新闻界变得不负责任,这暴露出西式文明现代性的困境。
C.中国当下部分传媒将媒介生产视同一般性商品生产,或否定一切精英或政府主导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媒的人民性基础。
D.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极大地拓宽了个人及各种社会组织的表达渠道,但也导致了信息过剩、虚假新闻泛滥的弊端。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论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澎湃新闻客户端打造成目前下载量接近2亿规模的新型媒体互动平台,与之共同发展的澎湃新闻官方微博、微信,也逐渐成长为头部媒体账号。
B.近几年来,我国多个新媒体平台出现了不少知华友华的国际朋友,他们通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对内或对外传递中国声音。
C.《全新周刊》自2013年起停止印刷纸质版内容,采用数字化媒体的方式呈现内容,灵活便捷,方便读者,深受喜爱。
D.主流媒体及时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深入。
4.材料一、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4分)
5.人类文明新形态下,中国式传媒特有气质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1.(3分)D(A“它”应指代中国新型文明实践,另强加因果;B张冠李戴,应是有识之士,另外“中国传媒也并末走向现代化”;C项偷换概念,“置于事件之外”的应是传统的西方职业媒体。)
2.(3分)A(西方的“言论自由”仅是幌子,实则是行商业的目的,与中国传媒的人民性立场不同。)
3.(3分)C(不能体现媒体的融合,也不符合“建设性新闻”的特征。)
4.(4分)①举例论证,举西方传媒秉持商业本位而加强其公共领域建设的例子,论证西方传媒的不负责任,增强了说服力。
②对比论证,将封建统治者采取堵塞信息渠道,控制信息的传播和近代各类报纸如雨后春笋般产生进行对比,论证了开启民智,发展新闻事业的重要性,增强论证的力度。(或:将西方职业媒体报道新闻过多专注“坏事情”和媒体记者中立,对问题不治理的事实与中国“建设性新闻”有针对性地强调“积极”与“参与”进行对比,论证“建设性新闻”理念在西方很难成为主流,增强了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以“水土不服”论证了西式现代化的传媒和发展道路在中国不合适,论证生动形象。
5.(6分)①中国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及文明发展服务现代性的要求;②中国传媒坚持人民性的基本立场及惩恶扬善的价值取向;③中国非对抗性的、合作性的、建设性的社会主义国家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