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在外的游子,若与故乡人不期而遇,欢喜之外也会生起几分( ),这便是乡愁。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于是乡愁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感情。“若为化得千身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是柳宗元的期盼;“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李白的告白;“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是白居易的思念;“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是张籍的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的深情。中国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由此留下的乡愁文字( )。戴望舒笔下的乡愁是“几架书、两张床、一瓶花的旧居”;冰心笔下的乡愁是“十五之夜,满月的银光”;席慕蓉笔下的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余光中笔下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
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人都是恋家的,故乡是生命的根。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人们( ),为开辟新的美丽家园而废寝忘食,成为了社会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在今天实现共同富裕的宽阔道路上,大多数人并非是无奈的出走,悲情的离别,而是漫漫长路上的圆梦,可一旦远离家乡,乡愁还是来了。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为地道的城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 )。近十来年,生活快速发展变化,人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愁气氛越来越浓。记住乡愁,懂得乡愁,也便有了世纪情绪,家国情怀。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落寞 汗牛充栋 背井离乡 记忆犹新
B.寂寞 汗牛充栋 流离失所 历历在目
C.落寞 浩如烟海 背井离乡 历历在目
D.寂寞 浩如烟海 流离失所 记忆犹新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愁气氛越来越浓。记住乡愁,懂得乡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世纪情绪。
B.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懂得乡愁,记住乡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世纪情绪。
C.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愁气氛越来越浓。懂得乡愁,记住乡愁,也便有了世纪情绪,家国情怀。
D.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记住乡愁,懂得乡愁,也便有了世纪情绪,家国情怀。
答
1.C
2.B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寂寞:孤单冷清;清净寂静。落寞:寂寞冷落。意思比“寂寞”要深一点,文中指游子的情感,用“落寂”合适。
第二空处,汗牛充栋: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此处的语境是指留下关于乡愁的文字资料特别多,所以应该用“浩如烟海”。
第三空处,背井离乡“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流离失所,到处流浪,没有安身的地方。根据下文,“开辟新的美丽家园”,没有流浪,无处安身的意思。
第四空处,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此处的语境是指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所以应该用成语“历历在目”。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愁气氛越来越浓”语序不当,应为“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二是“记住乡愁,懂得乡愁,也便有了世纪情绪,家国情怀”语序不当,应为“懂得乡愁,记住乡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世纪情绪”。
A.一是“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愁气氛越来越浓”语序不当,应为“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二是“记住乡愁,懂得乡愁,也便有了世纪情绪,家国情怀”语序不当,应为“懂得乡愁,记住乡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世纪情绪”。
C.“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愁气氛越来越浓”语序不当,应为“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
D.“记住乡愁,懂得乡愁,也便有了世纪情绪,家国情怀”语序不当,应为“懂得乡愁,记住乡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世纪情绪”。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