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累丑”了吗?
①“今天你‘累丑’了吗?”近来,“累丑”一词走红网络。什么是“累丑”?网友称,“累丑”就是短时间内五官没有变化,体重没有变化,皮肤没有变化,但经过连续熬夜、加班、高强度劳动、没有良好的休息后,整个人呈现出一种枯草一样的丑感。
②新词走红的同时,一场关于“累丑”的讨论随之升温。有人质疑,“累丑”不就是“憔悴”吗,并因此痛批网友的词汇如此匮乏,简直是语言文化的退步;也有人为“累丑”声援,称其“太形象了!是超越语言、充满故事质感的表达”,更有高校文学博士据此展开学理分析。
③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的诞生和淘汰是语言的正常新陈代谢。值得警惕的是,当过度游戏化、极端化的网络语言泛滥,青少年群体很容易被“流行”裹挟,丧失对真正美的语言文字的体认和感知。
④流行词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百态,充满时代感。《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黄安靖曾表示,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形式与符号,社会生活是其内核。社会在变化,语言也会发生变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无疑是流行的加速器。词语新陈代谢从未停止,但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语言变化的速度和传播范围,原来词语变化往往是小范围、长时间的,如今一夜间就可以传遍网络。这就可以解释,为何网友在微博发布关于“累丑”的定义后,短短一天内便可以发酵为热点,数次登上热搜。“累丑”的魅力在于其充满故事质感。憔悴未必丑,只表示一种面容状态,可以与疾病、饥饿等诸多原因相关。而“累丑”,讲出了憔悴的原因和憔悴的后果,暗含了人们面对生活的重担时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与病痛饥饿无关。
⑤“不仅是‘累丑’,细数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词,之所以能够引起共情,正是因为它们的语义内涵更准确地描写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反映了现代人的各种复杂心态。人的内心情绪和情感很难准确表达,正因如此才有了例如“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这样的表达,这在语言学中称为“情感转喻”。这些新词语用于口语或网络语言,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不能用经过长久积淀的文学语言的标准去衡量它们。网络热词中不乏精妙的表达,比如早年的“山寨”“给力”“吐槽”等流行词,它们真正融入大众语言生活之中,甚至最终进入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
⑥在兼具社会价值和创新意义的网络词语之外,人们被毫无营养的无厘头流行词“带着跑”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种现象让不少教育界人士感到担忧。甚至有教师发现,在学生中,如果看不懂“666(赞赏)”“QAQ(哭泣)”“tql(太强了)”会被看作落伍,而那些欣赏和使用优雅、规范的语言文字的人甚至被部分人视为“异类”。网络语言中很多无厘头的谐音梗,是游戏心态的反映。例如前几年流行的“蓝瘦香菇”就是对网友带有浓重乡音的“难受想哭”的戏谑表达。现代人试图消解某些沉重的东西,而代之以藐视一切的娱乐态度。
⑦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边界即思维的边界”。值得警惕的是,语言本身具有反向塑造的作用,当一种语言脱口而出时,语言本身也会反过来塑造你的思维。当游戏化、浮夸风的网络语言过于泛滥,甚至可能会反噬日常表达和写作。
⑧正是因为学生思想的匮乏,才会被流行语带着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由于他们的判断力、辨识力、鉴赏力尚未发展成熟,很容易被所谓的“流行文化”裹挟,从而丧失对真正美的、典雅的语言文字艺术的体认和感知。所以,必须让青少年认识到网络语言的两面性,帮助他们去鉴别和选择,而不是无效地禁止他们使用网络用语。毕竟,当讨论的热潮退去,诸如“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类文质兼美的语句仍有穿透时空的力量,继续留存在人们的文字书写和日常表达中,反观“累丑”等流行词的存活期,还有待时间检验。
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单一个笑的神情,就可以有“捧腹”“拊掌”“莞尔”“哄堂”“粲然”等形神兼备的表达。我们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大家通过阅读古今经典,欣赏中文之美,让雅言成为大家沟通交流的新选择!
4.“累丑”一词走红网络的原因是什么?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丑”是超越语言、充满故事质感的非常形象化表达。
B.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累丑”一词短时间流传的加速器。
C.“累丑”就是短时间内五官、体重、皮肤没有变化,但人呈现出丑感。
D.“累丑”讲出了憔悴的原因和后果,暗含人们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
4.C(C项是对“累丑”词义的解释,不是累丑走红网络的原因。)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泛滥的极端化网络语言可能反噬日常表达和写作。
B.网络语言没有穿透时空的力量,存活期有待检验。
C.富有故事性和创造性的网络热词具备强大共情能力。
D.学生思想的匮乏是他们容易被网络流行语裹挟的原因。
5. B(首先文中并为表达出B项“网络语言没有穿透时间的力量”这一点,且从“甚至最终进入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可知,部分网络语言已经被收入字词典,这本身就是穿透时空,留给后人使用及备查的表现之一。)
6.下列对本文写作意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析网络语言快速传播的原因,引导人们认识网络语言两面性。
B.表达语言投射思维,但语言本身也会影响思维的观点。
C.表达对青少年被游戏化、浮夸风的网络语言“裹挟”的担忧。
D.呼吁大家阅读古今经典,真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6. B(B项非常明显并非写作意图,只是作者借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明B项所展现的观点,而这个观点是为了让读者更加明白第⑧段的内容,第⑧段在读者对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后才提出自己的写作意图:必须让青少年认识到网络语言的两面性,帮助他们去鉴别和选择,而不是无效地禁止他们使用网络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