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家中墙上挂着一幅工笔小楷写的条幅:“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虽不能全部领会其中的意思,但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一直能诵记在心。虽然治家之道对一个 的少年来说未免遥远了些,但其中一句“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却足以警示我一辈子。
家训只是古代家书的一种形式。更多的古代家书则晓之以理, ,劝诫子孙为人处世之道,治家守业之理,做一个符合儒家伦理规范的谦谦君子。父辈们总是用丰富的生活阅历、历尽沧桑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育自家子孙,但不经意中,家书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即使是今日翻开阅读,仍觉熠熠生辉。
( )沈从文的结发妻子张兆和曾因二人的家书而感喟:我应是全北京最富有的人了。柳亚子在写给夫人郑佩宜的信中,从饮食起居到锅碗瓢盆, ,一一过问,其情深切,感人至深。
家书因其亲切自然而更能贴近读者的心灵,其对 的平常生活的描述与记录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家书里的文字是那么灵动而饱含深情。随意走进一个章节,家书里的情节都是那么生动感人;随意从一个章节出发,都可以轻松地“链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场景中来。对一个家来说,家书是一条纽带;对我来说,家书就是一处磁场,磁心所在是我阅读的方向。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少不更事 侃侃而谈 一视同仁 衣食住行
B.羽毛未丰 娓娓道来 一视同仁 布帛菽粟
C.少不更事 娓娓道来 事无巨细 衣食住行
D.羽毛未丰 侃侃而谈 事无巨细 布帛菽粟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
A.家书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
B.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
C.家书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
D.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家书中蕴含的真情十分打动人心,就像家书的教益让人称颂和受益。
B.家书的教益固然让人称颂和受益,其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
C.让人称颂和受益的是家书的教益,而家书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
D.家书中蕴含的真情能够打动人心,其中的教益更是让人称颂和受益。
答
17.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少不更事:指人年纪轻轻,经历的事不多,缺少经验。羽毛未丰:比喻还没有成熟,还没有成长壮大。语境是说“少年”对于“治家之道”的理解,说明这里是强调人年纪小,经验少,应用“少不更事”。
第二空处,娓娓道来: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侃侃而谈:形容人理直气壮、不慌不忙地说话。此处语境为是形容古代家书劝诫子孙为人处世之道,治家守业之理,强调的是语言生动、谈论动听,而不是理直气壮之意。故应选“娓娓道来”。
第三空处,事无巨细:事情不分大小,都同样对待。一视同仁:同样对待,不分亲疏厚薄,多用于人。语境是说“一一过问饮食起居到锅碗瓢盆这些琐事,应用“事无巨细”。
第四空处,衣食住行:泛指穿衣、吃饭、居住、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布帛菽粟:比喻不能缺少的东西。此处语境为“平常生活”。故应选“衣食住行”。
故选C。
18.D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该句有两处错误。一是词语搭配不当,“丰硕”与“收藏”搭配不当,可将“丰硕”改为“丰富”,据此可排除A、B两项。二是语序不当,按照从古至今、再向未来的时间顺序,应为“穿越了……,丰富了……,成为……”。
故选D。
19.B根据语境,括号上文侧重家书之“理”,下文侧重家书之“情”,故先说其“理”,再言其“情”,由此可以排除A、D两项。比较B、C两项,B项前一分句说“家书的教益”,后一分句接着说家书“蕴含的真情”,句式比C项整齐,更符合表达习惯。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