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儒、道两体系确立的精神,均视“物”为精神升华之道的

2021-07-29 10:03超越网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儒、道两体系确立的精神,均视“物”为精神升华之道的 。在道家体系中,老子庄子都是否定“物”的;而在儒家体系中,对于“物”,采取了一种警惕戒惧的态度,其代表性说法就是“玩物丧志”的命题。把“恋物”与“失德”联系起来,“物害”之说是古代中国的一个 的观念。此观念不仅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实体物质,也影响到对艺术的态度。明代的文人士大夫却挑战这种“物害”观念。文震亨写成《长物志》。“长物”之说,源自《老子》,“长物”即谓多余之物。唐代颜真卿、白居易曾多次使用“长物”一词,佛经翻译也用“长物”指简朴生活需要之外之物。文震亨为“长物”作“志”,一则以“长物”为生活"余物”,一则又以之为文人士大夫悦情逸性的 之物。明人沈春泽曾为《长物志》作序,( )。“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长物”的意义正在其“多余”的归属为玩赏者提供了 和表现“真韵、真才与真情”的空间。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妨碍 一以贯之 必须 寄予
B.障碍 始终如一 必需 寄托
C.妨碍 始终如一 必须 寄予
D.障碍 一以贯之 必需 寄托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指出了晚明尚物赏物风气的意趣所在,而且也指出了文氏《长物志》的要旨。
B.不仅指出了文氏《长物志》的要旨,而且也揭示了晚明尚物赏物风气的意趣所在。
C.既指出了文氏《长物志》的要旨,又揭示了晚明尚物赏物风气的意趣所在。
D.既揭示了晚明尚物赏物风气的意趣所在,又指出了文氏《长物志》的要旨。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此观念不仅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实体物质的态度,更影响到对艺术的方法。
B.此观念不仅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艺术的态度,也影响到对实体物质的态度。
C.此观念不仅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实体物质的态度,也影响到对艺术的态度。
D.此观念只有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实体物质的态度,才影响到对艺术的态度。


17.D
18.B
19.C
【解析】
17.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个空,障碍:①阻挡前进的东西;②阻挡,使不能顺利通过。妨碍:①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②阻碍。材料中说的是儒、道两体系确立的精神都认为“物”是精神升华之道上阻挡前进的东西,应选“障碍”。
第二个空,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始终如一:自始自终一个样子。指能坚持,不间断。材料中说“物害”之说贯穿于古代中国,应选“一以贯之”。
第三个空,必需:动词,一定要有;不可少。必须:①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定要;②加强命令语气。必须的否定是“无须、不须、或不必”。材料中说把“长物”看作是文人士大夫悦情逸性必不可少的东西,应选用“必需”。
第四个空,寄予:给予关怀、同情等。寄托:①委托别人照料;②寄理想、情感于某人或某事物上;③托身,安身。材料中说玩赏者寄理想、情感寄于“长物”上,故应选用“寄托”。
故选D项。
18.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和各个选项,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分析比对,得出答案。
本题结合后文来看,后文“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说的是《长物志》的要旨,而“‘长物’的意义正在其‘多余’的归属为玩赏者提供了寄托和表现‘真韵、真才与真情’的空间”则说的是“晚明尚物赏物风气的意趣”,故所选句子应先说“要旨”再说“晚明尚物赏物风气的意趣”,排除A、D两项。
再比较B、C两项,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既……又,是并列关系,材料中强调的是“晚明尚物赏物风气的意趣”,故应选用递进关系的复句,排除C项。
故选B项。
19.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
本题所给句子成分残缺,“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实体物质”缺少宾语中心词,应改为“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实体物质的态度”。
A项,不合逻辑,从后文来看,文中并没提到“对艺术的方法”,故应将“更影响到对艺术的方法”应改为“也影响到对艺术的态度”。
B项,不合逻辑,应先说“对实体物质的态度”再说“对艺术的态度”,由具体到抽象。故应将句子改为“此观念不仅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实体物质的态度,也影响到对艺术的态度”。
C项,修改正确。
D项,不合逻辑。“只有……才”表条件关系,由原文可知,“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实体物质的态度”并不是“影响到对艺术的态度”的条件,应将“只有……才”改为“不仅……也”。
故选C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