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给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也带来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读者可以很方便很廉价地(甚至免费)获得阅读的材料,可以海量获取和储存阅读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各种空隙做短暂阅读,甚至还可以互动式阅读,等等。很多人因此形成习惯,要找什么问题、线索、资料,不假思索就去打开搜索引擎。然而,人们理解某种事物,往往需要接触这些事物,逐步去了解和熟悉事物,这个过程中可能有许多感性的认知,这些是重要的积累。如果没有这个过程,过多依赖网上的结论,则容易形成碎片式、拼贴式思维。
主要以故事性、娱乐性取胜的网络小说,突破了精英文化圈的局限,适合快餐时代的跳跃式浏览,而“狗血故事”和雷同情节也在吸引眼球、捆绑消费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这一类阅读虽然满足了某种文化消费,但基本上属于“浅阅读”,且占用了不少人大部分的闲暇时间。
不同的人,甚至中老年与青少年,对读书还是读网,可能爱好与侧重都不同。但无论如何,如果读网全部取代读书,那就可能失去很多读书的乐趣了。一般而言,读网比较适合“浅阅读”,了解新闻、信息,也是上网比较方便。但读纸质书更适合“深阅读”,因为上网阅读往往会受到其他推送信息的干扰,使这种本该“深阅读”的思维与感受变为“浅”。
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装帧、开本、版式、纸张,都可能含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令人玩味不尽。每本书的流传过程,它的来路,都可能带有文化记忆。读书终究是一种生命体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面对信息时代带来的新挑战,我们还要抵御信息过量造成的焦虑,培养自己的“定力”,这里说的“定力”,包括应对和过滤复杂过量信息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规律、以不变应万变的眼光,还有平常心。
在烦躁的“大气候”中,尽量让自己能心静,除了减少微信、微博的使用,减少对各种负面社会新闻的接受,还可以利用部分时间,沉下心来采取传统的方式读书,重新检起纸质的书来读。无论是网络阅读,还是纸质书的阅读,总之,要营造一个“自己的固地”,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摘编自温儒敏《信息时代的读书生活》)
材料二:
信息与知识是两码事,碎片化的信息很难形成体系,无法沉淀为知识结构,进而内化为思想、理念,外化为气质、情怀。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精准地找到自己所需,在应对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提高相关能力,都离不开持久而深入的阅读。阅读,本质上是认知的重要路径,有助于加强自我认同、自我接纳,并揭示出个人与世界、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关系,为心灵注入活力,让生活更有意义。
信息时代是物质丰裕、衣食无忧的时代,但物质快速发展的另一面,往往容易带来精神层面的矮化与贫瘠,因此更需要经营好自己的精神家园。阅读之于成人或许有休闲娱乐的功用,对于孩子则更多的是为其精神打底,让他们一窥大千世界,让他们在精神上立起来、强起来。特别是对于那些乡村孩子来说,他们非常需要借助阅读的熏陶与引领,找到远方的灯塔与前行的道路,而非任由网络游戏来消磨时光、沉沦意志。
信息时代更是多学科融合、跨学科发展的时代,倒逼教育不断变革创新,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而打通学科壁垒、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阅读依然是一条方便、有效且立竿见影的途径。如果说读不读书培养着一个人不同的气质,拉开了人与人的差距,那么是否会读、善读、坚持读,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未来能够走多远,能否更好实现自我价值以及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有多大。对此,教育者要重新审视阅读,着眼长远,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在阅读上给予有力支持,通过书香校园建设或亲子共读来帮助孩子有所知、有所悟、有所爱。
信息时代的阅读的形式在变,但阅读的本质没变。阅读,和聚来油盐一样,依然点该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的心沉静下来,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不被外界所扰,获得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升华。身为教育者,要首先把自己打造成终身读者,并引导每个孩子在阅读经典过程中多了解那些美好的故事和优秀的人,埋下梦想,获得幸福。家庭、学校、社会也要形成合力,使阅读成为每个孩子的自觉行为,成为教育的日常,在学生的课桌、教室的角落,校园的一隅,在目之所及的地方,都能看到捧书而读的美丽风景。
(节选自张贵勇《信息时代更要坚信阅读的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假思索地依赖网上的搜索引擎,容易使人们失去感性的认知和重要的积累,最后形成碎片化思维和拼贴式思维。
B.网络阅读突破了精英文化圈的局限,在满足某种文化消费的同时,基本上属于“浅阅读”,且占用了不少人的闲暇时间。
C.了解新闻、信息时读网更为便捷,而“深阅读”则更适合采用读纸质书的方式,因为网读往往会受到其他推送信息的干扰。
D.深人持久的阅读有助于人们从繁杂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在应对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提高相关的能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信息时代的阅读很方便,纸质阅读和数字化的阅读可以并存,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阅读方式。
B.信息过量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焦虑,因此,网络时代的人们需要培养自己的“定力”,以此来应对这种新的挑战。
C.信息时代,阅读对于成人和孩子的影响不完全相同,对乡村孩子而言,阅读的熏陶与引领能为他们带来积极的指引。
D.一个人能在未来走多远,能否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能否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取决于其能否做到真正的阅读。
3.下列各项中,符合以上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赵小鹏正在撰写自已的毕业论文,他每天到各种网站上查找各种与论文相关的资料,期望能以这种方式早日完成论文。
B.李燕正在念三年级,她想利用暑假完成老师布置的名著阅读任务,为了方便快捷,她选择了网上在线阅读的方式。
C.七十岁的张大爷退休后非常关注国内外的新闻,但是他只愿意选择报纸上的信息,拒绝相信网络上的任何热点新闻。
D.王军是一名英语专业学生,每天除了去图书馆,他会花半小时进行互动式在线阅读,希望借此提高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
4.材料二认为教育者应该如何对待孩子们的阅读?请简要概括。
5.某班级拟举行以“网络阅读是否对人类有益”为主题的辩论会,假设你是反方,你将从哪几个方面给出辩护理由?
答
1.B.“网络阅读”错误,材料一中是指“主要以故事性。娱乐性取胜的网络小说”,而非所有的网络阅读。
2.D.“能否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能否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取决于其能否做到真正的阅读”错误,材料二“是否会读、善读、坚持读,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未来能够走多远,能否更好实现自我价值以及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有多大”可见,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而非完全取决于真正的阅读。。
3.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A.选项中的论文写作过分依赖网络阅读,缺乏思考。.
B.“为了方便快捷,她选择了网上在线阅读的方式”对名著的阅读属于“浅阅读”。
C.“他只愿意选择报纸上的信息,拒绝相信网络上的任何热点新闻”对网络阅读的态度过于绝对化。
4.①尊重并支持孩子的阅读兴趣;②引导孩子们阅读经典;③自己以身作则做好榜样;④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5.①网络阅读易形成碎片式、拼贴式思维。减少人们的感性认知;②网络阅读容易导致"浅阅读",干扰人们的专注力;③网络阅读过程中的信息过量容易造成人们心理上的焦虑;④网络阅读会让人们失去部分读书的乐趣,失去一些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