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著书立说,为何要作序?一般说来, 两种情况:一是发乎衷愫,诚意推介。即在阅读时,被原著所 ,心有戚戚,于是付诸笔端,为之作序。其所序者,或翻出新意,似山路赏景,整人耳目;或构沉索隐。如深林寻宝,得之不易。较为典型的,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所序很短,但却被后世倍加推崇,清代文学家沈德潜甚至赞其“___,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二是承人之请,为序体现的是文友之间的一种情谊。譬如明代王思任的杂序九十七篇,绝大部分都是为旧雨新知而写。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其中许多段落,读来不禁令人____,一赞三叹。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外 触动 抑扬顿挫 拍案叫绝
B.只有 感动 朗朗上口 拍案而起
C.不外 感动 朗朗上口 拍案叫绝
D.只有 触动 抑扬顿挫 拍案而起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C.桃李花开人不窥,花时须是牡丹时。
D.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满口陈词滥调的乡愿,而具有文采斐然、载道明理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
B.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满口陈词滥调的乡愿,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
C.他的序文,绝非“好好先生”那种捧场的应酬之文,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文采斐然、载道明理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
D.他的序文,绝非“好好先生”那种捧场的应酬之文,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
答
18.A
19.B
20.C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不外:指不超出某种范围以外。只有:唯有,仅有。句中“一般来说”即不是很确切,选用“不外”更合适;
触动:因外界某种因素而激发(思想、情感等。感动:引起同情、支持或向慕。语境为读书激发了思想感情而要写作,应选用“触动”;
抑扬顿挫:指声音的大小起伏和停顿转折。朗朗上口: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大而顺口。语境不是指诵读文章,指语言特点,应选用“抑扬顿挫”;
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拍案而起: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语境是赞赏文段好,应选用“拍案叫绝”。
故选A。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划线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有新意的文章比喻为赏心悦目的美景;把深邃的思想比作难寻到的宝物。
A.借代,“红袖”代指女子;
B.比喻,把琵琶声比作珠落玉盘,形容声音清脆悦耳;
C.借代,“花时”代指赏花好时节;
D.夸张,形容蜀道高耸云天,在上面仿佛能触到星星。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主宾搭配不当行,结合句意,整个句子陈述主体应是文章;二是语序不当,“载道明理”比“文采斐然”更深一层,应放在后面。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