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材料一: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隔与不隔”,王国维认为无论抒情写景

2021-06-27 19:28超越网

材料一: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隔与不隔”,王国维认为无论抒情写景,都以“不隔”为佳。所谓不隔,就是指诗人以艺术思维的方式来进行审美观照。诗人扫尽一切雾障阻隔,把自己深入到事物当中。如是,观景则明晰清真,观情则深切动人,写景写情,则“语语都在目前”。“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从中可看出王国维的不隔观:一篇作品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应该真实、生动、自然,都需要作者本身具备真挚的情意,这样才能做到言情真切,写景鲜明和文辞自然的统一,如此才能令读者真正领会感知作者状写的情与景。《词话》中所称赏推举的词人如李后主、苏东坡、纳兰容若等,其词无一不真情流露、自然动人,都是“不隔”之作。
为此他在《词话》第三十六则批评白石咏物词不如美成:“周美成 《青玉案》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轻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第三十九则中又言:“白石写景之作,如‘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 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因为他们作词皆喜在表面文字辞藻.上下功夫,刻意追求婉曲文饰之美,使读者欣赏时常有“隔雾看花”之恨。所谓的“隔”,绝不是单纯指观看不清楚、描写不清晰、意象迷糊,或是细节不真实,而是达不到“语语都在目前”的境界。“语语都在目前”,即是作感性直观。
笔者从禅宗语录中找出若干证据,以证明“语语都在目前”的提法其实来自禅宗。但禅学作为中国人的创造,完全是道家化了的佛学。准确地说,审美境界论的真正思想来源是道家的.道论,它的深层含义就是宇宙本体的呈现,是心物相遇。
(摘编自周栋《<人间词话>的道家思想探微》)
材料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可以看出这些观点都没有摆脱庄子思想的影响。庄子的自然观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回归自然天性,取消自我,即“无我”;二是超脱人生世俗的樊篱,了解宇宙变化真性,寻求“真”,即天人合一,超旷逍遥。所谓“无我”,是指诗人对自我的超越,把我视为万物中的一物,对它物没有任何欲求,从而使所创造的意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追宗寻源,“以物观物”的渊源在庄子那里。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可视为“以物观物”的一种表达,更重要的是庄子所谓的“道”也是“以物观物”的思维方式。道家之道存在的一大特点是恍恍惚惚、浑浑沌沌、若有若无、亦明亦暗,表现在物我关系上是物我不分,或物我两忘,在心理上泯灭了物我界限,我已化进了自然中去,无我私我欲。庄周梦蝶的寓言,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特点,即:“吾丧我”,“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所谓“丧我”,就是丧失了世俗的自我,消除了我对万物的欲望:所谓“万物与我为一”,就是我与万物为一体,成为万物中的一物,即观物的人“物化”。这正是“以物观物”的表现方式。“以物观物”既然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那么“无我之境”也必然是道家的哲思审美境层。
因此,“无我之境”乃是指审美主体“我”与外物“无利害之关系”,审美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全部沉浸于“外物”之中,达到了与物俱化的境界。如陶渊明《饮酒》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及元好问《颖亭留别》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表达了一种心境完全融化在客观淡远静穆的景物之中,从而创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这种“无我之境”不是无感情、无个性的境界,而是一种对“无利害之关系”的外物静观而产生的物我浑化的“优美之境”。王国维对陶渊明《饮酒》一篇较为偏爱,在其“无我之境”及“‘隔’与‘不隔’”的论述中均提及此诗,且列为佳品。
(摘编自王劲松《<人间词话>无我之境的道家文化阐述》)
材料三:
梓庆削木为鎵,鈹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日:“子何术以为焉?”对日:“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鎵,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
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鎵,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节选自《庄子●达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篇作品想要实现写景写情“语语都在目前”,需要诗人扫尽一切阻隔,把自己深入到事物当中进行审美观照。
B.王国维赞周美成“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轻圆,一一风荷举”得荷之神理,在于他咏物时真情流露、自然动人。
C.梦窗诸家写景虽格韵高绝,然读者欣赏时常有“隔雾看花”之恨,主要原因是作者在表现物我关系时物我不分。
D.对于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进行的深入阐述,折射出道家思想对王国维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周梦蝶的寓言,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道家之道在物我关系上的表现,即在心理上泯灭物我界限,达到无我私我欲的审美境层。
B.道家的“天人合一”指我与万物为一体, 成为万物中的一物, 即观物的人“物化”,达到无利害、无感情、无个性的境界。
C.王国维提出的“不隔”与“无我之境”的理论,虽然在内涵上存在着差异,但都强调了诗人能将自我深入到自然事物中去。
D.庄子借梓庆的故事说明,人只有忘掉“庆赏爵禄”“非誉巧拙”,才能达到“无我”之境,从而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3.王国维指出诗歌意境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下列诗句中,最属于王国维所说“无我之境”的一句是(3 分)
A.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B.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作。
C.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D.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4.请根据材料,简要推断“有我之境”的内涵。(4分)
5.王国维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不隔”之句,请结合材料- .作简要分析。(6分)


1.C(C归因错误。“物我不分”是一种不隔的状态。)
2.B(B原文“无我之境”不是无感情、无个性的境界”)
3.C (A.“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自在”“愁”是作者主观情感的直接表现。B.“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我”将孤独的情感投射外物之中,将春寒袭人、夕阳西下、杜鹃啼血这些凄凉的景象集中在一起。D.“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作者将自我的愁苦心境,移落到客观景物“篱菊”“渚莲”之上。)
4.①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物我各自独立,界限分明;②在写作过程中,受利害关系的影响,不能超脱人生世俗的藩篱(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答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给1分)
5.示例:
描写对象:作者选取菊、东篱、南山等意象,描绘出一幅人闲逸而自在,山高远而静穆的画面;
描写态度:把自己深入到自然中的一景一物当中,创造出天(自然)与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个人情感:审美主体“我”与外物超脱人生世俗的樊篱,无利害之关系;
读者感受:能真正领会作者状写的情与景,感知诗人已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生命在那一刻达到完美的境地。
【考生能从抒情(真切动人),写景(真实、生动、自然),文辞(自然,不刻意追求婉曲文饰之美且这三者达到了和谐自然统一),读者(能让读者不需利用自身的阅读经验就能无障碍地领会感知作者状写的情与景)四个角度对诗句加以赏析,言之成理即可。(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