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民间蹴鞠延续着战国时期蹴鞠活动的娱乐性,并且由于音乐和舞蹈元素的融入,这种娱乐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此后,乐舞便成为自汉至清历代蹴鞠难以分割的内在构成元素。在宋代,蹴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虽然蹴鞠原来的民本、和谐、平等的文化内涵客观上仍然存在,(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蹴鞠在宋代之后的元明清迅速走向消亡:当蹴鞠失去了其在宋代作为获得功名利禄工具的功用时,人们并没有意愿去寻回蹴鞠那“遗失的美好”,而更愿意寻找一种新的“敲门砖”。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宋代民众却只愿意在主观上把它当作一种获得功名利禄的工具。
B.但宋代民众却更愿意在主观上把它当作一种获得功名利禄的工具。
C.但主观上,宋代民众却更愿意把它当作一种获得功名利禄的工具。
D.但主观上,宋代民众却只愿意把它当作一种获得功名利禄的工具。
20.下列各项中,与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D.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毛泽东《七律•冬云》)
答
19.C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上文为“虽然蹴鞠原来的民本、和谐、平等的文化内涵客观上仍然存在”,突出了“客观上”,那么下文把“主观上”放在前面,转折对比的内容更鲜明突出,排除AB。
“只愿意把它当作一种获得功名利禄的工具”中“只”表达过于绝对,不如用表递进关系的词语“更”,以便与上文“蹴鞠原来的民本、和谐、平等的文化内涵”形成更为紧密的照应关系,排除AD。
故选C。
20.D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本体为“获得功名利禄”的工具(蹴鞠等),喻体为“敲门砖”。
A.拟人,体现于“怨”,人的心理赋予了“羌笛”。
B.借代,孤帆借代指船只。
C.夸张, 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和奇特。
D.“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比喻,“虎豹”“熊罴”均为喻体,喻指中国革命道路上的拦路虎,既包括帝国主义和反动派,也包括一切艰难险阻。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