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材料一:今年是我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开展40周年。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

2021-05-27 17:15超越网

材料一:
今年是我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开展40周年。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那时起,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被寄托了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战略意义。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近20年来我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居全球首位。
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建设者在荒原上造林112万亩,让荒漠披绿衣;在内蒙古大兴安岭,1.6万林业工人从“砍树人”转变为“看树人”,守护一方绿地;在陕西榆林、山西右玉、甘肃民勤……越来越多的防护林被种下,“绿色长城”不断在神州大地延伸,爱绿、植绿、护绿的全民行动,折射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成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一系列具体目标,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攻坚克难,接续奋斗,一年接着一年干,美丽中国的画卷必将更加动人。
    (摘编自“当惊世界殊”的绿色奇迹》,《人民日报》2021年3月25日)
材料二:
70年来,我国污染防治方式不断创新,领域不断拓展,力度不断加大。一组数据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国污染治理方面的努力——火电超低排放改造比例达到80%以上,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取得进展;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从之前的70%左右降到59%;淘汰老旧车、黄标车2400多万辆;建立健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设立1436个监测点位……和很多国家相比,我国这些年的重视程度之高、治理力度之大、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是罕见的。但大气污染防治的形势依然严峻,因此,要有打攻坚战的决心,还要有打持久战的恒心。
70年来,我国生态保护的理念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历史性飞跃,生态治理体系实现了由粗放到严密的历史性转变,生态状况实现了由局部改善到总体改善的历史性转折。全国已建立2750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474个,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达到147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5%。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共11029处,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提前实现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到2020年保护地面积达到17%的目标。70年来,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的生态保护工程。数据显示,近20年来我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居全球首位。
    (摘编自《70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回顾》,《中国环境报》2019年10月8日)
材料三: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的30年间,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矛盾并不突出。基于对生态环境的初步认识,大规模开展了包括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和兴修水利等生态建设活动。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导致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更多地强调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服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环境保护法等。这些为推动环保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与此同时,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几乎到了其难以承载的极限。发达国家工业化百年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短期内集中爆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相继出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全面启动生态保护、污染控制和资源节约的转型发展进程,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参与并融入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自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后,50多年来在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我国逐渐实现了从旁观者、参与者、贡献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换。中国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推进《巴黎协定》达成和落实,促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中国探索出一条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与实现经济增长多赢的发展路径,为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摘编自《为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中国青年报》2019年9月30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社会共同参与,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现了森林资源的连续增长,爱绿、植绿、护绿成为全民共识,我国生态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B.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污染治理,不断加大治理力度,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大气污染防治的形势依然严峻,还需要打好攻坚战和持久战。
C.建国初期,由于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生态建设活动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环保事业逐渐步入正轨。
D.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等等,这是“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方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70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从萌芽起步到蓬勃发展,在植树造林、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B.发达国家工业化百年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短期内集中爆发,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生态资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C.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后、新发展阶段三个时期,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不断得到校正和完善。
D,在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中国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步,实现由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换,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6.建国70年来,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效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6分)


4.(3分)C(“生态建设活动处于停滞状态”有误)
5.(3分)B(“生态资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有误)
6.(6分)理念上,我国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政策上,确立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相继出台,不断完善。行动上,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态保护工程,探索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与实现经济增长多赢的发展路径,积极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每点2分,有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