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典故词的词义特征
①典故词在汉语词类中自成一家,除构词等有别于汉语普通词外,词义也有明显特征。
②目前出版的典故辞书对典故词的概念认识并不统一。笔者以为典故词大致可分为三类:事典词、语典词、有确切源头可考的典制词。事典词似无争议,关键是语典词和典制词的把握目前分歧较多。笔者以为对典故词的把握需要注意两条:第一,典故词和成语一样,属于文化词语,有其特定文化意义。笔者将意义由特定典籍源头所赋予,离开这一文化语境便无法理解的词定为语典词,这是区分语典词与普通词的一条重要指标。如“而立”指代三十岁,词义不是出自字面义,而是由其源头《论语・为政》之“三十而立”所规定的。
③另外一条是典故词有确切源头可考,词义的发端比较清晰。以典制词中的典故词与一般的文化词语的区分为例,“沙堤”出于唐代典章制度,史籍有明确的记载,后世用来写宰相,自然可视为典故词;“左券”(古代称契约为券,用竹做成,分左右两片,立约双方各执其一,左券常用为索偿的凭证)虽然也是文化词语,甚至可以视作典制词,但我们无法弄清其确切的源头,要考,也只能是“事物纪源”一类,如果说它一定源于《老子》,自然不合事理,只不过从现存典籍看,《老子》使用这一文化词语较早罢了。笔者所参与编写的《典故大词典》基本上是基于以上两点的把握来收录典故词目的。
④对具体词目进行解释时,也需要把握典故词义的特殊性。纵向来看,典故词义的引申一般具有单一性,普通词的意义引申则往往比较复杂。由于普通词词义基本上是概念,概念与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成为词义纵深发展的基础。《汉语词义引申导论》中有大量例证论证了普通词词义引申的这种复杂联系。典故词的词义一般只有一层,继续引申下去的可能性并不太多。因为典故义与典故词的字面义往往差距较大,在理解上需要有一个转折,如再作更多纵深引申自然难以让人接受。而且典故词的意义源于典籍,其中很多未必为人们所熟知,在纵深上引申的前景又要更少。另外,在典故词中占分量甚大的事典词反映的多为事件场景画面,不是某一具体的概念,自然也就很难有什么引申。
⑤横向来看,许多典故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取义具有多维性。例如,事典一般由人、地、物、事四大要素构成,如其中涉及的因素较多,词义往往就比较复杂。这里所说的涉及因素并非是词目字面所涉及的因素,而是指词目内涵所涉及的因素。另外事典典源亦有简单、复杂之分,事的寓意亦有多寡之别。很多时候人们借用事典词,只是为了唤起读者对典源画面的一种联想,从而感知画面所提供的义域。读者可从画面的不同角度作各种不同的推想,这样的词取义往往是多种多样的。
⑥由于我们已经习惯于接受语言学界“在一个具体语言环境中词的取义是单一的、确定的”这样一种理论,又未能正确认识典故词词义的多维性质,很多辞书仍旧采取解释普通词的释义方式,对每一典故词目因例而给一个“相应”的解释,甚至只引源而不释义等等,这些不是科学地对待典故词词义的做法。例如苏轼《次张甥美述志》诗:“甥能锄我青门瓜,正午时来休老手。”“青门瓜”用秦东陵侯邵平于秦破后种瓜长安青门典,传其瓜五色,甚美。《汉语大词典》对此词未作释。有人释为“指美瓜,名瓜”,实际当亦寓有安贫归隐之意。
⑦既然典故词在运用中往往具有多义性,我们在释义时就必须使用一些能够适应它们的用语,诸如“借写”“表示”之类。如仅用现有辞书常用的那些解释普通词的用语,一来往往释不通,二来则很可能因释之过死而“失于泥”。
⑧总之,典故词的词义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尤其是在典故辞书大量出现的今天,把握好典故词的词义特征无疑是编好典故辞书的关键。
3.第①段加点词“自成一家”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4.对第②③段中概念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5.根据第④段的观点,参考以下资料,以“致”为例分析普通词词义引申的特点。(4分)
答
3.典故词在构词、词义等方面具有自身显著的词类特征
4.C
5.普通词的词义引申一般借助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层次较多。例如“致”本义为“送到”,概念 中包含“至”的意思,由此引申为“到达”;再从“使…至”“使…到达”的含义,引申为“招引,招纳”;进而“使…至”的对象又从“人”扩展到更广泛的事物,由此引申为“求取,获得”。词义间存在线性的联系推进,形成纵深发展。(“致”的词义解释1分,演变过程排序1分,阐释义项间的概念联系1分,分析证明“层次较多”的特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