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材料一:与时代相近的《封神演义》一样,《西游记》也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然而

2021-05-13 21:14超越网

材料一:
与时代相近的《封神演义》一样,《西游记》也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然而,比《封神演义》更成功的是,它具有更为生动的想象和活泼的生命,在神话的古老躯壳上诞生了童话的艺术生命。
《西游记》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其中所写的神魔,都是由动物精变成的,如虎、狮、猴、蝎子、蜘蛛等。这些动物保留着它们自身的特征和习性,表现出儿童对动物世界浓厚的兴趣和自由的想象。而在所有的动物中,儿童又最喜欢猴子,因为猴子灵巧好动、变化不定,又长于模仿,更接近儿童活泼的天性,孙悟空因此而深得儿童的喜爱。
《西游记》总是以儿童的眼光来写动物,处处流露出儿童的兴致与性情。《西游记》中由动物组成的神魔世界并非总是面目狰狞,相反妖怪的言谈举止常常透露出天真老实,竞像涉世未深的孩子。比如.孙悟空向金毛犼索要金圣娘娘.自称是朱紫国请来的外公,金毛犼就天真地回去说:“这来者称为‘外公’,我想《百家姓》上,更无个姓外的。”明显带有儿童的稚气,绝无刁钻阴险之感。孙悟空在平顶山变作老道士骗小妖的宝葫芦这一情节,也让人感受到小妖的天真烂漫,如同快乐的儿童。其实,孙悟空一路西行,所经历的一切都如兴致盎然的游戏。降妖过程中,孙悟空不止一次跑到妖怪肚子里,打秋千,竖蜻蜓,只有童话才能想得出。此外,他又长于装扮,在平顶山一会儿变成传令的小妖,一会儿变成二魔的母亲,这种角色扮演也正源于儿童的游戏。在和二郎神的打斗中,以孙悟空的本事,变作苍蝇飞蛾,乃至隐身,又有何难,何以变成土地庙,却无法收拾他的尾巴?这看似不近情理,实则正是小说的精彩之处,因为游戏中的模仿与装扮总不可能尽善尽美,留有破绽,反而增加趣味,而趣味正是童话的魅力之所在。
所以,我们对孙悟空的许多行为不能过于认真,小说中的偷骗也不能与成人世界中的偷骗等量齐观,它更像是一群孩童的游戏,有一种天真的情趣和幽默的态度蕴含其中,这也是《西游记》深受儿童喜爱的原因。
《西游记》的滑稽体现在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喜剧关系中,也流露在小说的语言风格上,比如,书里历数菜名、物名时,常常像说快板一样,一泻千里,机灵俏皮,这正是喜剧的风格。而悟空在取经路上,不管情况多么危急,都不忘诙谐调笑,表现出英雄品格中举重若轻、无往不胜的乐观精神,这也正是《西游记》作为一部有喜剧精神的英雄传奇,超越以往悲剧性英雄传奇的地方,是以童话般向上的生命力克服了人生的悲凉。
(摘编自林庚《西游记漫画》)
材料二:
不得不叹服吴承恩是个驾驭语言文字的天才,在《西游记》中不乏作者仅作插科打诨所用的情节,幽默的口语很多,如“了账”“囫囵”,又如“泼怪”“浑家”等。口语的好处就在没有书面语的严肃性,而这就是很插科打诨的语言。
关于插科打诨的人。孙悟空和猪八戒,一个机灵,一个憨傻。一个是英雄,一个是英雄的队友,插科打诨的重任自然落在猪八戒身上。关于猪八戒吃东西,这一面也最显本色。在第二十四回,他吃人参果:张开口,轱辘的囫囵吞咽下肚。
除此以外他显露的许多小毛病,比如爱偷懒,爱打小算盘。在大战红孩儿那回,写到红孩儿与孙大圣大战,分不出胜败,猪八戒在一旁观战,怕孙悟空把红孩儿一棒子打死,没了他的功劳,赶紧抖擞精神,望红孩儿劈头筑去,结果让妖怪逃走了。
在整部《西游记》中,猪八戒是插科打诨的能手,如第三十四回孙悟空变作老狐狸精去见老魔,三大魔头闻报,设了香案来接,行者请老怪时赔了一个响头,暗自哭了一场,此时变了妖怪母亲会赚他两个头。而猪八戒此时被吊在高处看见背后掬起的猴尾巴,笑说是弼马温来了,悟空听见说唐僧肉不急,听说有个叫猪八戒的耳朵甚好,割下来整治整治下酒。以上都是插科打诨,对于塑造形象大有裨益。
西游记中不乏能言善道的人物,里面的许多小人物,他们从一点小理中辩出大道,有时从小理中牵出歪理,其中道理又都妙不可言。就连神佛也都被编排在调笑之列。又如孙悟空从神仙口中得知弼马温是不入流的官职,很是愤怒,斥责玉帝不用贤,回花果山自封为齐天大圣。玉帝得知,雷霆大怒派哪吒前去捉拿。孙悟空见了哪吒,笑哪吒奶牙还没退,胎毛还没干。在这一回,虽然是群仙捉妖,但显然作者借孙悟空之口,调戏了众仙。巨灵神首先受不了孙悟空认不得自己,哪吒就回骂孙悟空:泼妖猴,岂不认得我?
这种反差产生了反讽,从而有了幽默感。
《西游记》中的虚实结合在人物形象上都是人兽妖的结合,所以每个人物形象立体多面。其形象或具有动物或植物的习性和外表,加之人性,又具有神超自然的神力。这方面主要形象有悟空、八戒,次要如老鼠精是个人形却还要偷油,蜘蛛精还是会吐丝等。动物有人的特性,人有动物的特性,都是一样的,都体现了荒诞性。荒诞性从本质上来说,也有幽默性。《庄子》云“以天下为污浊,不可与庄语”,诙谐幽默是《西游记》的外衣,在这件外衣里面其实包裹的是作者的“庄语”,这才是幽默区别一般笑话的最重要的本质。
(摘编自郭爱萍《<西游记>中的幽默元素浅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游记》之所以比《封神演义》更成功,是因为它具有更为生动的想象和活泼的生命,它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B.孙悟空之所以深受儿童喜爱,是因为儿童最喜欢猴子,猴子灵巧好动、变化不定,又长于模仿,更接近儿童活泼的天性。
C.影视中关于孙悟空的情节不可能尽善尽美,留有破绽,我们读起名著《西游记》来,总感觉美中不足,略带遗憾。
D.孙悟空在取经路上表现出来的乐观精神,以童话般向上的生命力克服了人生的悲凉,使《西游记》由悲剧变为喜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游记》中的语言幽默风趣,能插科打诨的高手有孙悟空和猪八戒,他们只是特点不同,一个机灵,一个憨傻。
B.“请老怪时赔了一个响头,暗自哭了一场,此时变了妖怪母亲会赚他两个头”这一句体现了孙悟空可爱而童趣的一面。
C.“孙悟空从神仙口中得知弼马温是不入流的官职,很是愤怒,斥责玉帝不用贤,回花果山自封为齐天大圣”表现了孙悟空的自以为是。
D.在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时,猪八戒怕红孩儿被一棒子打死,没了他的功劳。表现了猪八戒爱打小算盘,但并不影响他的可爱。
3.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西游记》的表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现了童真童趣
B.表现了荒诞幽默
C.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D.反映出“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忠君思想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清代学者张书坤曾说:“或问《西游记》果为何书?曰实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请结合文本分析《西游记》的奇妙之处。(6分)


1.B(A项,由原文“比《封神演义》更成功的是,它具有更为生动的想象和活泼的生命,在神话的古老躯壳上诞生了童话的艺术生命”可知,《西游记》比《封神演义》具有“童话的艺术生命”,而不是“神话色彩”,故A项错。C项,由原文“这看似不近情理,实则正是小说的精彩之处,因为游戏中的模仿与装扮总不可能尽善尽美,留有破绽,反而增加趣味,而趣味正是童话的魅力之所在”可知,这是名著的魅力而不是“略带遗憾”,需要在语境中读出本意,故C项错。D项,由原文“而悟空在取经路上,不管情况多么危急,都不忘诙谐调笑,表现出英雄品格中举重若轻、无往不胜的乐观精神,这也正是《西游记》作为一部有喜剧精神的英雄传奇,超越以往悲剧性英雄传奇的地方,是以童话般向上的生命力克服了人生的悲凉”可知,“使《西游记》由悲剧变为喜剧”的表述不当,故D项错)
2.C(C项,由原文“他们从一点小理中辩出大道,有时从小理中牵出歪理,其中道理又都妙不可言。就连神佛也都被编排在调笑之列。又如孙悟空从神仙口中得知弼马温是不入流的官职,很是愤怒,斥责玉帝不用贤,回花果山自封为齐天大圣”可知,“小理中辩出大道”“道理又都妙不可言”指的应该是对孙悟空的肯定,表现他的反抗精神)
3.D(D项,“反映出‘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依据)
4.①对比论证,将《西游记》与《封神演义》进行对比,突出《西游记》的童话色彩。②举例论证,第三段以妖怪的言谈举止和孙悟空的降妖为例,论证《西游记》中流露出儿童的兴致与性情以及童话魅力。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西游记》以儿童的眼光来写动物,处处流露出儿童的兴致与性情。②孙悟空在取经路上,表现出英雄品格中的乐观精神,始终以童话般向上的生命力克服人生的悲凉,带给人们无穷的正能量。③西游记中的许多小人物,他们从一点小理中辩出大道,有时从小理中牵出歪理,其中道理又都妙不可言。④诙谐幽默是《西游记》的外衣,里面蕴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无穷精髓,需要读者细细体味。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