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材料一:一篇文学作品,不可能具备种种功能,或者说,它的其他功能可以微乎其微

2021-05-13 19:06超越网

材料一:
一篇文学作品,不可能具备种种功能,或者说,它的其他功能可以微乎其微,但是它不能不具审美功能。同时,重要的是文学的其他功能,不可能采取独立的方式存在,而只能寓于审美功能之中。如果其他功能竟能脱离审美功能而存在,那么这种作品就不可能是文学作品。因此审美功能是文学诸多功能中最基本的功能。
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作品通过对现象的艺术抒写,给人以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愉快;或是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描绘,显示出一种激动人的感情、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动人以情,使其获得审美感受和理性的满足。绿天馆主人在《古今小说序》中讲到小说的作用“捷且深”,这“捷”正是艺术感染力引起的,这“深”正是情、言、声引起的审美活动的结果。“梁启超谈及小说的熏、浸、刺、提四种力量,“主要是指小说的感染作用。”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那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就是说文学培养人懂得审美。与审美功能十分接近而属于同一类型的功能,还有娱乐、消造、愉悦、补偿等功能,从而组成审美功能系列。
文学通过审美功能而具有认识的功能。文学从总体上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其描写的真实性愈高,范围愈广阔,作品的认识功能也愈高,触及的问题愈深入,就能愈深入地探及事物的本质面。古人“采诗以补察时政”,可知“风俗之奢荡”,“征役之废业”,风尚时习之变异,等等。但它们都通过审美功能而获得,而不同于说理的认识。不少学者对《红楼梦》的解释不一,观点各异,但小说可给读者提供社会、历史、政治、风俗等方面的知识,这也是事实。文学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准则,研究文学和社会的种种关系,以认识这种关系。过去由于在这方面搞得很庸俗,因此在一个时期内批判庸俗社会学时,也把文学社会学一起批判掉了。一些人包括一些作家在内,对文学的认识作用屡有非议。但是从审美反映的结构来说,认识的层面正是它的组成部分,因为文学并非仅仅由审美组成,所以想把认识从文学中驱逐出去是徒劳的。有些现代主义作家如新小说派作家,常常说他自己只是为摆弄文字而写作,他写了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是很可能的。但是因此他的作品也只为少数一些人所赏识。这种认识的曲折,必然会受到曲折的认识所修正。与认识作用相类似的,还有启迪作用,预测、暗示作用,从而形成认识功能系列。
过去文学理论著作对文学的教育作用津津乐道,好像文学作品就是思想教材,文学的教育作用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而很少研究这种功能如何发生,结果一味强调这种功能,形成一种外加。其实稍加观察,就不难了解,这种作用并无独立形态,它只能产生在审美愉悦、审美认识的基础上。古人也懂得“寓教于乐”,即指文学的教育作用产生自审美的愉悦、享受、快乐之中,强烈的感情活动之中;同时只有在愉悦、满足之中深刻地了解到事物真相与演变,才能引起更深刻的感受。况且文学的教育作用,也不限于美的抒写的影响,不限于寓教于乐。丑的暴露,也能引起惊世骇俗的效果,增长人的见识。所以从本质上说,文学的教育作用,实际上是一种感情教育。与文学教育作用类似的作用,有思想、评价、净化的功能,形成文学的教育功能系列。
文学通过语言、符号形式,传递信息,沟通人们的感情思想,形成交际功能。本国、本民族的文学自不必说,而我们对于了解其他国家、民族、人民生活,包括他们的精神生活,文学是极有力的手段。这样便形成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交流,而达到相互了解。优秀的文学,文学的潮流往往能形成一种社会趣味、时尚、爱好,影响着人们的感情生活,组织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外国文学的引进,也可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这种作用。沟通、相互了解、相互影响,便形成了文学的交际功能系列。
(摘编自钱中文《文学接受是文学审美价值再创造的系统》)
材料二:
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是主要作用于读者表层欣赏心理的认识、教育和美感功能与主要作用于读者浅层和深层欣赏心理的代偿和宣泄功能互相作用后构成的功能整体。其中美感功能还担负着凝聚其他各种功能的作用,即各种功能在整体之中的比重和组合方式必须以美感作为衡量标准。由于各个时代、地域、阶级和作家个人对于美感的不同理解,各种功能的比重和组合方式事实上决定了作品的自身面貌和作家的独特风格。如果作家是一个处于民族危亡时期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爱国主义者,他就必然会以教育、认识等显功能为主来建构他笔下的文学整体;而如果他是一个苦难社会中消极遁世的颓废主义者,就必然会以代偿和宣泄等潜功能为主来建构他笔下的文学整体。不管以何种文学功能为主,各种功能纳入整体时的恰当协调与合理分布,还是显示着作家的才能和天赋。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各种功能在文学功能整体之中的比重和分布,决定了作品的读者层次和读者面。以教育、认识等显功能为主构成的文学作品,能够为较高层次的读者所接受,但往往故作高深,“曲高和寡”,或者抽象、枯燥,只有较窄的读者面。以代偿、宣泄等潜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能获得极为广泛的读者面,但往往流于平庸,成为通俗文学。
(摘编自张惠辛《对文学功能的再认识》)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功能的类型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类型复合的系列,它通常包括审美功能系列、认识功能系列、教育功能系列、交际功能系列等。
B.文学的娱乐、消遣、愉悦、补偿等功能,与审美功能十分接近,属于同一类型,它们有时因居于主导地位而能以独立的方式而存在。
C.一些作家非议文学的认识作用,可能与他们未能从审美反映的结构来看待有关,事实上文学并非仅仅由审美组成,其认识功能也不可或缺。
D.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符号形式传递信息,成为了解其他国家、民族、人民生活,包括精神生活的一种极有力的手段。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采诗以补察时政”,从中可知风尚时习的变化,这表明诗歌具有认识功能,例如从《诗经》“国风”中可以窥见当时世态人情。
B.《红楼梦》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有深广的认识价值,因为它描写的范围极其广阔,触及的问题极其深入,具有极高的真实性。
C.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作家个人对美感理解往往不尽相同,其文学作品中各种功能的比重和组合方式也千差万别,决定了作家的独特风格。
D.如果作家创作时能把文学的教育、认识等显功能置于主导地位,避免抽象、枯燥,故作高深,则其作品就能为较高层次读者接受。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没有主体对于美的自觉追寻与创造,没有主体审美能力的丰富与提高,文学的功能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美与诗意就不可能进入我们的生活。(金雅《论文学功能系统与特质》)
B.文学功能的整体性,来源于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整体表现和反映,来源于文学是作家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也来源于文学的语言艺术性特征。(董学文《论文学的功能和功能系统》)
C.文学的功能与价值都不是单一的,而表现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依照文学作品的系统结构和要素的不同而体现出多方面多层次的各有差异的功能与价值。(张炯《文学功能与价值新探》)
D.在文学艺术所给人的娱乐作用中,总是渗透着强烈的教育因素;正是这种教育因素,使得文学欣赏活动与一般的游艺活动区分开来,上升为一种审美的愉悦。(王元骧《论文学的功能》)
4.结合材料一,简要谈谈《阿房宫赋》的教育功能。(4分)
5.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对于文学功能认识的异同。(6分)


1.B(“它们有时因居于主导地位而能以独立的方式而存在”这一理解不当。原文是说“重要的是文学的其他功能,不可能采取独立的方式存在,而只能寓于审美功能之中”。)
2.A(B.推理不当,不构成因果关系。C.原文中决定作家独特风格的原因是“各个时代、地域、阶级和作家个人对于美感的不同理解”,而非仅指“作家个人对美感的不同理解”。D.“避免抽象、枯燥、故作高深”等条件不足以使“作品为较高层次读者接受”。)
3.C(A项阐述的是文学功能与主体审美素质及能力的关系。B项阐述的是文学功能整体性的来源。D项阐述的是文学娱乐作用中包涵教育因素而上升为审美愉悦。C项指出文学功能与价值的复杂系统的特点,而且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差异性,与材料二所述的文学作品是各种功能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功能整体这一观念相一致。因此C项可作为论据。)
4.答案示例:文学的教育功能只能产生在审美愉悦、审美认识的基础上(1分)。《阿房宫赋》用骈散结合的句式,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巧夺天工的气派及其化为一片焦土的结局,引发了人们巨大的惋惜和深思(2分),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与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一起实现了作品的教育功能(1分)。
(评分标准:引用文本观点1分,作品审美分析2分,作品教育作用1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答案示例:①同:都认为文学功能并非唯一。而往往是多种功能兼具,是一个功能系统或整体(2分);其中,审美或美感功能是基本的、主要的,文学其它功能是寓于审美功能之中。(2分)②异:材料二还阐述了文学功能整体中各功能的比重和分布,显示着作家的才能和天赋,决定了作品的读者层次和读者面。(2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