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材料一:过去认为,互联网发展会带来扁平的、开放的、互联互通的世界,然而现实是

2021-05-13 17:44超越网

材料一:
过去认为,互联网发展会带来扁平的、开放的、互联互通的世界,然而现实是,网络用户的连接显然不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理想状态,而是形成了以兴趣、爱好、利益等为关系构成的网络社群连接,社交媒体的推荐算法以及“过滤泡”效应则加剧了圈层化现象。网络文化的圈层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一是社群连接,即形成各种具有文化意涵的圈子。圈子是网络人群自发组织形成的一种强连接关系,其内部常常组织有序、分工明确。圈子内部成员有着身份和心理归属,对某一种文化类型有强烈认同。从个体来讲,因互联网技术赋权,个人参与网络社群得以可能,圈子亦能为个人的创新提供渠道,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
二是文化生产的参与性。网络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参与式文化。比如,在网络二次元文化实践中,数以万计的创作者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制内容,生产出丰富的二次元文化产品/文本。这种亚文化类型,因青少年庞大的参与式协同创作和传播,在青少年中风靡开来。参与性也塑造了圈层内部紧密的关系和文化认同。
三是文化的层级差异。在文化研究的传统中,高雅与低俗、精英与大众、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二元分类体现了文化的区隔,文化的区隔也因文化权力的再生产被巩固和合法化。网络文化的层级差异,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区隔,与文化的二元对立不同的是文化的“鄙视链”层级出现,往往表现为文化品位的差异。
一定程度上,圈层化现象反映了多元网络文化的繁荣,在建立社群关系、达成群体认同、创造文化资本、丰富符号生产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然而应当注意的是,圈层化可能导致“部落化”,不同的网络文化圈层形成坚固的“壁垒”,变成一个个文化资本争夺的场域。因此,网络圈层文化如何突破彼此之间的“壁垒”,达成更广泛的文化交流、文化理解与文化认同,是网络文化繁荣发展面临的一项关键议题。
文化生产的主体是圈层“破壁”的行动者。青年是网络亚文化的主要人和群,作为网络原住民,其语言符号、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已被互联网形塑。对于主流文化生产者来说,主动将这些边缘化、个性化的文化类型纳入其中,去粗取精、合理引导,是圈层“破壁”的重要路径之一。例如,近年来说唱文化逐渐进入大众和流行文化视野,一些中文说唱歌手也走出了网络圈子。此外,小众文化和亚文化圈层为了寻求发展空间,也有“破圈”的动力,这是反向的圈层“破壁”路径。
在文化符号生产上,网络圈层的“破壁”通过符号传播和意义共享来实现。如“应援/打call”本身是二次元文化、粉丝文化的符号,过去并未进入主流文化话语体系之中,但短短几年,这一符号已经成为大众媒介、官方话语、日常生活中的常规用语。此外,传统主流媒体还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与网络用户共同生产视听符号、共享文本意义、共创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主要是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因而网络平台作为网络文化的媒介,是图层“破壁”的结构性力量。当前,互联网业态发展正在进入平台化时期,垂直化内容生产是平台的主要运营模式,网络电影、电视剧、综艺、游戏等文化产品的生产,首先在于满足某一圈层的用户喜好,黏合用户群体。不过在平台的运作上,如何让某一产品“出圈”,从小众文化产品进入大众消费视野,获得更广泛的关注与认同,是平台运营的深层逻辑。近年来,一些网络视听平台将摇滚音乐这一文化类型包装成综艺节目的形态,突破了过去的小众文化圈层、走向了大众,这是以平台为中介实现圈层“破壁”的典型案例。
(摘编自《构建美美与共的网络文化景观》)
材料二:
面对当下青年群体在圈层文化中对“爱豆”的狂热追逐、对网络游戏的神醉心往、对二次元文化的流连忘返,如果仅仅对其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那说明评论者尚未真正深入生活,深入大众心理,深入青年世界。今天,一些人还是用千人一面的文艺作品面对人民大众,还是用“大水漫灌”、悬浮于生活、填鸭式说教的方式面对青少年群体,他们注定会走向自说自话、作茧自缚、封闭保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人的个性化、差异化、分众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精准满足,从而使得圈层文化的正向价值在审美基座上得以建立。今天,我们应该真正深入青年文艺生活,了解青年亚文化,思考文艺圈层发展,尊重和包容青年人个性化、差异化、分众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理解他们在圈层文化中激荡起的审美共情与艺术共鸣,在快乐入圈中享受同温圈带来的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
不同圈层的成员应摒弃“相互诋毁”“相互撕扯”的陋习,做到合理发声、包容异声,既不过分强调“所爱”,也允许他人有“不爱”的权利,从而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比如,网络上流行的弹幕文化,在圈外成员看来,密密麻麻的弹幕霸占了屏幕,阻挡了视线,剥夺了原创者的话语权,消解了观赏者的审美权;在圈内成员看来,弹幕提供了温暖的陪伴感和归属感,使得一个人观看视频不再孤单。事实上,圈内圈外都有表达权,弹幕评论是一种短平快的评论,具有即时性、交互性、碎片化、个性化的特点,适合青年群体的交流与互动。与其指责和批评,不如在尊重和包容中客观理性地看待圈层文化,发扬圈层文化的优点,摒弃信息圈养的缺点,让青少年找到收获和乐趣。
青少年在快乐融入圈层的同时,不能做圈内的井底之蛙,不能“维护”圈层中的封闭、排他、极化、固化等枷锁,误以为圈层内流通的“空气”是清新的,圈层内的信息流、价值观就是一切。实际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青少年应突破圈层壁垒,走出思维误区和审美盲区,打破“信息茧房”, 勇敢出圈。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再造圈层、重塑圈层、融入圈层,来增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价值认同和生活践行。
(摘编自钟艺妍《对待圈层文化,这才是正确姿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网络用户的连接出现了基于兴趣、爱好、利益等关系的社群连接形式,形成了各种具有文化意涵的圈子。
B.在网络次元文化实践中,广大青少年的参与式协同创作和传播推动了网络二次元文化的发展,同时使得圈层内部关系紧密。
C.网络文化的圈层化具有层级差异,这种层级差异是种新型的文化区隔,产生了文化的“鄙视链”,往往表现为文化品位的差异。
D.建立圈层文化的正向价值,既顺应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又能够使青年的个性化、差异化分众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精准满足。
2.根据材料和材料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文化的圈层化可以使圈子内部成员有身份与心理上的归属感,强烈认同某一种文化类型,为个人的创新提供渠道。
B.圈层化具有两面性,既反映了多元网络文化的繁荣,也可能导致不同的网络文化圈层形成坚固的“壁垒”,阻碍文化交流。
C.追逐“爱豆”、酷爱二次元文化等,是当代青年群体圈层文化的具体表现,对此可以理解,但主要的还是要进行批评教育。
D.青少年对待圈层文化应该持理性、辩证的态度,在融入圈层的同时,要敢于突破圈层的封闭、排他、极化、固化等枷锁。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一项是(3分)
A.主流媒介持续性关注、传播那些为青少年群体所热衷的处于“地下”或“半地下”状态的喊麦、街舞等网络亚文化文艺表达方式。
B.按互联网自身发展,微信红包发展到400万用户后就再也突破不了,但依靠某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微信红包的使用量迅猛增长。
C.一些处于分支的亚文化取得可喜的“进步”,融入了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其自身所代表的社会文化的多样态和独特属性随之飘逝。
D.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动漫游戏、小说等二次元文化产品都纷纷与戏曲、古诗词等传统文化融合、跨界联姻,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5.怎样利用圈层文化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1.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因果倒置,原文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人的个性化、差异化、分众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精准满足,从而使得圈层文化的正向价值在审美基座上得以建立”。
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但主要的还是要进行批评教育”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内容可知,主要应该予以尊重与包容,进行积极引导。
3.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画线句的主要内容是主流文化生产者通过吸纳、“改造”边缘化、个性化的亚文化来实现圈层“破壁”,A项符合,B项中的“红包”并非亚文化,C、D两项属于小众文化和亚文化圈层的反向的圈层“破壁”。
4.①对比论证,通过“‘大水漫灌’、悬浮于生活、填鸭式说教”等方法与深入青年文艺生活,了解、尊重、包容青年等方法的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对待圈层文化的正确态度。
②举例论证,列举对待弹幕的不同态度,论述不同圈层成员间相互理解、包容的重要性。
③比喻论证,运用井底之蛙、枷锁、空气、壁垒等比喻,论述青少年融圈时的不正确做法。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考生解答此题先要掌握议论文中有哪些基本的论证方法,以及判断的基本技巧,再根据材料内容来分析。答题时不能只指出论证手法,还要有简要的分析。
[评分细则]本题共4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只答论证手法,不加分析的,每答对两个以上得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突破圈层文化的“壁垒”,促进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构建美美与共的网络文化景观,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②尊重、包容青年的圈层文化,发现圈层文化的正向价值,让青少年得到收获和乐趣。③引导青少年通过再造圈层、融入圈层等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价值认同和生活践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