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
刘白羽
天是晴了。漳河暴涨的洪水,却并未因此落下去。波浪在阳光下一闪,便“哗”的一声抛掷过去了。特别是在山谷里,洪水发出吓人的“轰隆一轰隆”的声响。半夜,我的隔壁,有着关于这水吼的对话。起先,是一个浓鼻音的老人在说“……你听!蛟在叫呢……”
……
一阵芳香的气息从泥土里吹过来,一簇簇星似的黄花在那儿绽嘴微笑。他舒适地倒在老人的怀里。老人眯了眼晴望着酱油色的水浪悠悠地说:“你们知道吗?……我的儿子,也在队伍里,说当号兵,你们知道吗? ……”.
一九四一年(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对漳河山洪声响的描写以及青年和老人有关水吼的对话的内容,表明了近期要渡过漳河比较困难,这也是“我”忧郁的主要原因。
B.老人家对“我”充满信任,但是那位脚负伤的青年则处处回绝“我”,是因为青年人“怕”我”对他产生怀疑,不希望“我”和他们一起走。
C,荒僻的山村面临日军侵袭,八路军被日军紧紧追赶,伤员还得依靠老乡保护等等,都说明了当时中国尚处在抗日战争难艰困苦的阶段。
D.文章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温馨的气氛,不仅暗示军民鱼水之间的深情,更预示“我”一定能找到部队,表现出抗战必胜的信念。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我瞅见天上一颗星,像一只火枚插到烟灰里般,一下又给阴云遮蔽起来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
B.文章以“我”的视角具体描摹了三个人物的言语、行为以及笑貌,又用少量笔墨交代人物过去的经历,使主要人物具有了“圆形人物”的特征。
C.作者注重人物心理状态的刻画,如对“我”的直接心理描写、内心独白,以及用其他人的行为来暗示等,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D.小说以“我”听到漳河山洪声响开篇,以漳河边“芳香的气息”“微笑的黄花”来作结,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表达了作者较为深刻的思想感情。
8.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本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人形象? (4 分)
9.本文最大的特征就是构思巧妙,请结合内容作简要说明。(6分)
答
6.D(本文的主旨是表现军民之间、同志之间的鱼水深情和革命情谊,选项中“更预示‘我’一定能找到部队,表现出抗战必胜的信念’”的“更”表明与前一句是递进关系,是文章强调的重点,而这偏离了本文想要表达的重点。)
7.B(文章是通过“我”的视角即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这能够表现出老人与伤员的言行笑貌,但不能表现出“我”自己的笑貌。)
8.老练果断。他随时关注鬼子的动向,一有紧急情况便带领伤员迅疾转移,表现出果敢决断。爱兵如子(关爱子弟兵)。他操心伤员的安全,心疼伤员的伤情,毫不在意伤员对他的态度,都表现出他对八路军战士深切的关爱。经验丰富。他根据水的声音,就知道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显出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性格特征、有阐述,给2分,任答两点即可)
9.线索巧妙。文章以“我”和青年在躲避中对待彼此的态度为主线来叙事(或:以“同志”这个称谓的解密为线索),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以小见大,构思巧妙。选取抗战期间敌后斗争生活的一个片断(或:“我”在追赶大部队的过程中被洪水阻隔在一个荒僻山村里的遭遇),表现出“军民鱼水情深和同志之间的革命情意”的深刻主题。层层蓄势,人物命运扣人心弦。开始没有交代各人的身份,使之相互猜疑,而后撤中一有不慎就会有生命危险。故事如何发展,三人生命如何,时时扣动着读者的心弦。(每点有观点、有阐述,2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