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2021年3月14日至15日,一场十年不遇的沙尘暴先后袭击蒙古国、中国,吹得人们措手不及。通过沙尘遥感动态监测可知,此次沙尘过程主要从蒙古国开始。强度之大、范围之广,与短时间内空气由暖变冷的异常天气现象密切相关。14日晚,强沙尘暴袭扰蒙古国时,中国内蒙古上空主要是暖空气,而到15日清晨,强冷空气来势汹汹、喧宾夺主。
在这场多年未遇的沙尘暴中,随沙尘一起满天飞的,还有各种谣言。一些境外媒体“趁风扬尘”,混淆视听。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环境和空气污染问题没有国界,对此次沙尘天气起源等作出结论需以科学监测和综合分析为前提。有专家表示沙尘暴就像一支前进的队伍,沿途有沙尘沉降,也有沙尘加入,不能简单说沙尘暴形成于某一地,要进行综合分析。
近期蒙古国、中国西北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加之降水稀少,地表条件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发生;另一方面,受较强的蒙古气旋影响,中国西北、华北等地先后出现大风,为这次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此外,与中国毗邻且在上风向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分布着大面积荒漠化土地,是境外重要沙尘源。
多位气象专家表示,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此次异常天气现象的罪魁祸首。北极上空的平流层极地涡旋就像家长一样,管着冷空气这个不听话的“孩子”。北极与赤道之间的温差越大,极地涡旋的能量就越稳定,也越能把冷空气牢牢锁定在极地。可是近年来,北极随全球气候变化而变暖后,极地涡旋对冷空气的束缚力减弱,缺乏“管束”的冷空气变得不稳定,原本集中在一个中心的冷空气会分裂成两个以上的环流,甚至碎裂,导致全球极端天气多发。(取材于殷耀、张云龙、于嘉、魏婧宇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措手不及:形容沙尘暴突然来袭,使人们一时无法从容应对。
B.喧宾夺主:形容突如其来的强冷空气抢占了暖空气的地位。
C.趁风扬尘:指境外媒体借着此次沙尘暴的源头问题散布谣言。
D.罪魁祸首:指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异常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空气由冷到暖的变化决定了沙尘暴的强度。
B.目前的技术手段可以判定沙尘天气的源头。
C.北极与赤道的温差是极地涡旋的能量源头。
D.本次沙尘暴导致中国西北华北的强风天气。
材料二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突发性和较大的破坏性。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土绿化的持续推进、沙区植被覆盖率的不断提高,沙尘天气日数呈现减少趋势。
距北京仅180公里的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流动沙地上恢复植被,现已形成112万亩人工林海,大大提高了地面植被覆盖率,有效阻止了沙尘对京津的侵扰。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三代人接续治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使原本“沙上墙,驴上房,一场风暴没了粮”的流动沙漠变成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海洋,沙尘暴次数大大减少。
近年来,中国沙漠科技工作者发明了尼龙网格沙障、仿真植物沙障、网格袋沙障、化学固沙剂治沙等新技术,同时有效配合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固沙等技术,为防沙治沙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采取技术措施,提高沙区地表粗糙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风蚀量,对减少沙尘暴的发生起到了显著作用。另外,为减少冬春季农田表面的疏松,采取作物留茬、免耕或春季耕作的方式,也能很好地起到防止就地起沙的作用。
生活在沙漠周边及腹地的农牧民过度放牧、过度垦荒、滥伐林木,均会加速土地沙化,加剧沙尘暴的发生。所以,进一步了解沙漠和沙尘暴,进而规范沙区人为活动,才能实现人与沙漠的和平相处,才能有效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取材于姚泽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治理,我国将从根本上消除沙尘暴。
B.我国北方地区往往受沙尘暴影响较大。
C.沙区地表风蚀量越小,对治沙越不利。
D.减少人为活动可以避免沙尘暴的发生。
材料三
沙尘暴从远古至今时有发生,是世界各地常见的天气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沙尘暴将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沙尘暴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沙尘暴在迁移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效应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沙尘暴所携带的沙尘粒子可以传播植物的种子,从而促进生物繁殖体的扩散。沙尘粒子在输送过程中,随着风速的减小,质量小的沙尘粒子就会降落到海洋中,成为浅水中浮游生物和深海生物的重要营养物质来源。同时,沉积到陆地上的沙尘粒子成为了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矿物质无机营养源。沙尘粒子可把酸雨沉降的一些酸性物质中和,缓冲土壤酸化过程。另外,其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可吸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沙尘暴所携带的沙尘粒子可以将全球各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全球气候变化乃至整个人类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效应。
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但是彻底地消灭沙尘暴,难以保证全球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沙尘暴既是一种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自然的天气现象,又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而诱发的一种带有偶然性和突发性的富集生态后果。我们应注重研究人类环境与沙尘暴之间的关系,在如何将沙尘暴带来的危害损失降到最低的基础上,重视人地和谐相处的自然关系。同时,研究在沙尘暴发生的过程当中如何消除因人类干扰导致的富集诱导作用。这些将对今后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投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取材于潘霞、高永的相关文章)
4.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沙尘暴“生态效应”的一项是(3分)
A.6000多年前,非洲撒哈拉地区的荒漠化导致大量沙尘粒子沉积到南美的亚马逊流域,使得该流域的植被开始繁盛。
B.海洋中许多重要元素来自于沙尘粒子所携带的营养物质,其中一些微量元素直接影响海洋生物的营养盐供应。
C.当初美国在开发西部平原过程中大规模地砍伐树木,导致春季的加利福尼亚州仍然会有从南部沙漠随风而来的沙尘。
D.京津地区曾经遭遇过大规模的沙尘暴,但经检测,沙尘暴发生过后,京津地区大气环境中的部分有害物质含量却很低。
5.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沙尘暴”形成条件和防治举措。(6分)
答
1.D(3分) 2.B(3分) 3.B(3分) 4.C(3分)
5.答案要点:
形成条件:有沙尘源,风力强,气温常年偏高,降水稀少。
防治举措:持续推进绿化,提高沙区植被覆盖率;采取技术措施,提高沙区地表粗糙度;采取作物留茬、免耕或春季耕作的方式;规范沙区人为活动,禁止过度放牧、过度垦荒、滥伐林木;重视人地和谐相处的自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