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艺术带给人审美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源自于艺术所营造的意境。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可见,世间一花一草一木皆有可能引发艺术创作的情思,从而营造出艺术特有的意境,带给欣赏者美感。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意境如何引发美感呢?
意境中的形象融合了艺术家在生活中的某种情感,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艺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两句,雅人深致,正在于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云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这里所说的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当然也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捕捉到那些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进而达到言情的效果。
有人说“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李方膺有两句诗"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这会心的两三枝就是以情写景的结果,这两三枝是最能表达艺术家感情的两三枝。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形象中就像糖溶解在水中,香气扩散在空气中一样。所以意境特别富有美的情趣。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越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通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它既反映春天的景色,又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面对如此美景的喜悦心情。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本领。通过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无论文学还是绘画,在意境中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则期少”,即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对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激发读者情感的景物特色,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并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读者才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领悟形象的内涵。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这才是意境引起人的美感之妙。
一言蔽之,艺术作品中的意境带给欣赏者美的体验和感思,彰显其审美的功效。
(摘编自甘霖《意境与美感》)
材料二: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意境是客观的生活、景物与主观的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所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诗浩荡",即情景结合才能引起人的美感。
情和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情属于主观范畴,景是客观范畴。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如《早发白帝城》一诗中的“彩云”、“猿声”、“轻舟”、“万重山”等等,这些景物不仅直接唤起诗人情感,更与诗人的生活紧密相联,如李白从流放到遇赦……正是由于诗人的生活才赋予这些具体景物以审美的意义。
但在艺术中出现的景,并不是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景”,而是“情中景”——既是融注诗人自身情感的景,也是在这种感情支配下,经过提炼取舍所创造的“景”。艺术意境中的景浸透了诗人的情感,这种“景”区别于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景”,它展现了那些能唤起人们情感的自然特征。在意境中,艺术家的情、意对自然之景的选择、提炼,起着潜在的指导作用。意境中的“景”由于成为“情中景”,因此,他往往以一种洗练含蓄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情感上的影响。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艺术家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构成意境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于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他们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疏密留白、意象造型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无限的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于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象和想象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
意境就是艺术家用所表现形象来表达胸中之意,对山水的情感,艺术家把这种情感写于笔端,让后人欣赏他的作品丰富的内涵。
(摘编自杨辛《意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概》中借景言情的“景”表达作者情感,用形象说话,这种形象引起人的美感。
B.只有抓住激发情感的景物特色,读者才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领悟形象的内涵。
C.体现艺术美的意境可以作为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的衡量标准。
D.“情与景汇,意与象通”,这不只是创作的依据,也是欣赏的依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在艺术家的作品中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而是用以表达艺术家思想情感的审美之物。
B.诗人运用表达技巧使语言、色彩、线条富有表现力,将情感巧妙地寄寓在眼前之景,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抒发面对美景的喜悦心情。
C.“一切景语皆情语”,指的是客观范畴的景物与主观范畴的情感的关系,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D.绘画艺术中的留白,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情中景,景中情”的一项是(3分)
A.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请概括出材料一中意境引起美感的四个原因。(4分)
5.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山之精神(意境)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意境)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诗句。请结合材料二关于意境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
1. A. A 、《艺概》中“借景言情”中的“景”,已经是被“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捕捉到那些富有诗意的特征” ,故此项正确。B、过于绝对,因为还需要“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才能满足条件。C、张冠李戴,应该是艺术美的衡量标准,不是“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原句是“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D、指代不明,“这一点”指的是两个条件,原文是“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
2.B. 以偏概全,“抒发面对美景的喜悦心情”错。原文只是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分析,诗歌中还有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情等说法。
3.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句中的意象“船”‘“江”“月”并未融注听弹奏者的赞美之情。
4.①意境中的形象融合了艺术家在生活中的某种情感,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②意境富有美的情趣,寄托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③意境是艺术家的创造,艺术家的创造中运用了精湛的技巧。④意境的含蓄激发了欣赏者的情思,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一点1分,各点的得分关键词分别是“形象”、“艺术家感情”、“技巧”、“想象”,其中第三点答到“语言技巧”不给分。)
5.①“艺术意境中的景浸透了诗人的情感,它展现了那些能唤起人们情感的自然特征。”“烟霞”展现山的特征,“草树”展现春的特征,浸透的是作者对山和春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②“艺术家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构成意境的。”原句中山和春的意境分别通过直观具体的“烟霞”、“草树”等形象构成。
③“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烟霞”、“草树”具有启导性,“烟霞缭绕”使人想象到山的巍峨,“草树萌发”使人想象到春之绚烂,拓展了山和春的空间。(一点2分,找到观点1分,结合引句分析1分。答到“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只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