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甲]。以山水画为例,其诞生之初,在艺术功能上就标记地理位置的地形图迥然不同。像是南朝宗炳的“山水以形媚道”就为中国山水画奠定了以艺载道、托物言志的基调乙]。拟人化在诗画创作和理论研究中十分常见。宋代画家郭熙就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以拟人的手法对自然山水展开讨论。
诗词中拟人化的精彩描写更是不胜枚举[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诗人、画家与自然万物的对话,正应和了“天地入胸臆”“物象由我裁”的意旨。无论诗人还是画家,他们自觉自愿地融入自然,也请自然万物融之于“我”。在进行创作时,他们将景物作为自己思想情感的寄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丁]。这样的作品,怎能不气韵生动,穿越古今?
18.文中漏掉了“画家的情思和智慧时时隐现于山水作品中”一句,放在文中哪处位置最合适?(3分)
A.[甲] B.[乙] C.[丙] D.[丁]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B.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
18.B(依据“画家”“山水作品”等词可以看出,“画家的情思和智慧时时隐现于山水作品中”应该是讨论山水画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忆]处与“山水画”有关)
19.D(画波浪线的句子与D都运用了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