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通信技术出人意料地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使人类社会快速迈入信息时代。如果说“20世纪素养”对应的是工业时代,那么“21世纪素养”对应的则是信息时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社会经济运作模式和人类职业世界发生深刻变化。
运用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技术实现产品创新和全球贸易,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与此同时,伴随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许多工作正在被机器所代替。著名经济学家列维这样写道:“由常规认知和常规手工劳动所构成的工作的劳动力份额正日益下降,因为此类任务容易通过编程让计算机去做,国家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比例则是那些强调专家思维或复杂交往的工作。”当重复性的常规工作被计算机所取代的时候,人类就必须从事计算机不能代劳和胜任的复杂工作,也因此必须发展计算机所不具备的复杂能力,即以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能力为核心的“21世纪素养”。因此,未来教育不仅要为创新驱动的职业做好准备,还要为尚来诞生的职业做好准备,具有广泛迁移性的核心素养因而成为教育的首要目标。
同时,信息通信技术和全球化使人的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在信息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数字公民”,怎样合法地、道德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如今,世界各地的人工作、生活、交往在一起,社会和文化变得空前复杂和多元,怎样处理文化差异和多元化社会?怎样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并与他人合作?诸如此类的问题均对世界教育提出了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核心素养应运而生。据此,我们可以把核心素养概括为:核心素养即“21世纪素养”,指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所谓“高级能力”是人面对复杂问题情境时做出明智而富有创造性的判断、决策和行动能力。所谓“人性能力”即建立在人性、情感、道德与责任基础上的能力。有素养的人,不仅是有创造性的人,而且是对其行为负责任的人。
(摘编自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推动教育和课程领域的关键变革,伴随着这一浪潮,核心素养也逐渐成为热门的研究议题和社会话题。关于核心素养并没有精准的定义,然而,我们对核心素养界定为,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是符合社会潮流和教育诉求的。也就是说,核心素养的内涵要兼顾“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取向,既指向个体的终身发展,又关照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时,核心素养也不是个体所具备的可分化的能力框架或要素的罗列,而是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绪的集合体,是个体在不同情境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知、行为一体的整体资质的综合表征。
核心素养是不同于一般素养的“关键素养”。研究者往往从解释核心素养与一般素养的关系为出发点来阐述核心素养的特殊性。最普遍的认识是__① 的关系,即核心素养是一般素养的精髓和灵魂,是其他素养的前提,一般素养是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其次是__② _的关系,核心素养是必备的、关键的素养内核,一般素养是衍生的周边性的素养;再次是 ③ 的关系,核心素养是个人牌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支架式的条件,而一般素养则是可供选择的质素。
(摘编自屠莉娅(基于变革社会的角度:核心素养阐发与建构再思考》
材料三
“核心素养”不单是一个概念,还是一套教育思想体系。从积极的角度看,“核心素养”从对教育结果的预期、从现实需要出发重新定义了教育目标,给教育实践以清晰的操作方向。但它所蕴含的教育局限性也不可无视。
首先,“核心素养”的界定、选择、落实依然是相当老套的“自上而下”的方式,无论是国外还是我们国家,“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虽然是基于研究的,但依然都是“专家话语”、“精英话语”,体现的是专家与精英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实际上,对于什么是最重要的素养或胜任力,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定义和选择。比如,对农民来说,种地的能力是最重要的素养,但没有任何一个“核心素养”的框架将种地的相关能力纳入其中。专家们也许会说,种地的能力只对特定的人群重要,不是跨领域的胜任力。问题是,我们每个人不都要吃饭吗?失去了种地能力,人的生存都是问题,从这个角度看,种地能力是符合“对所有人都重要”这一“核心素养”选择标准的。对一个将来以种地为岗位的人来说,为什么要具备在都市里生活所需要具备的那些复杂胜任力?
其次,“核心素养”从概念上讲是“核心的”、“关键的”,但从教育角度上讲变成了“共同的”,因为“核心素养”之所以是“核心的”、“关键的”就在于其是人人都应该具备的、共同的素养。“共同素养”从字面上看,是人人应该也必须拥有的素养,不是特定人群、特定行业的素养,然而,“共同的”往往是基础的。如果核心素养变成了基础素养,从教育的角度反而是易理解、易操作的。但如果是这样,那“核心素养”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为了与基础素养区分开来,只能强调作为共同素养的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或者高阶素养。问题来了,如果人人都能拥有,那还是“高级素养”吗?反过来,作为“高级素养”还能人人拥有吗?
(摘编自高德胜(核心素养的隐喻分析:意义与局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尽管世界各国对核心素养没有统精准的定义,但都指向于21世纪信息时代的教育新需求。
B.社会经济运作模式和人类职业世界的深刻变化,促使产品创新和全球贸易成为了21世纪经济发展的核心。
C.专家认为核心素养必须是跨领域的胜任力,而材料三则认为核心素养应侧重于不同人群的不同选择。
D.核心素养体现的多是专家和精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虽然是经过了认真研究,仍带有不容忽视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信息通信技术带给人类职业变化和生活变化的两个方面,阐发了核心素养作为未来教育目标的必要性。
B.材料二除了直接阐述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外,又从与一般素养的对比中揭示了核心素养的特殊性。
C.材料三认为核心素养和基础素养都属于共同素养,但核心素养属于高级的共同素养,而基础素养属于低级的共同素养。
D.三则材料从各自的角度阐发了不同人对核心素养的理解,表明了核养素养内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将下列选项中的内容依次填入材料二划线处,最准确的的一项是(3分)
A.①基础与拓展 ②中心与外围 ③支撑和辅助
B.①中心与外围 ②基础与拓展 ③支撑和辅助
C.①支撑和辅助 ②基础与拓展 ③中心与外围
D.①基础与拓展 ②支撑和辅助 ③中心与外围
4.试分析材料三在论证方面有哪些艺术特色。(6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对“ 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有何异同?请比较分析。(4分)
答
1. B(前后非因果关系)
2. C(材料三不认同此观点)
3. A(分句一中有关键词“基础”,故空①填“基础与拓展”;分句二有关键词“内核”“周边”,故空②填“中心”“外围”:分句三有关键词“支架式的条件”,故空③填“支撑”辅助”。)
4.①列举通俗事例如农民种地,使论证更加浅近易懂。②利用概念之间的矛盾对比,如“核心素养”与“基础素养",使论证更加有力。③多用反问句,增强语气,且引导读者深人思考。④预设反方观点,先立后破,具有思辨性。(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赋分)
5.同:①都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②都涉及能力和品质两个方面。
异:材料二兼顾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材料只涉及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