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社会和文化社会的变化,构筑文学理论

2021-04-21 18:06超越网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社会和文化社会的变化,构筑文学理论的核心“文学性”概念已悄然发生变化。从单纯的文学文本到广泛的社会文本,从审美性、文学性到政治性、文化性,“文学性的扩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和当代媒体文化、视觉文化的发达不无关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90年代以来社会结构同时也是社会话语系统的转型。这就要求我们突破过去文学观念的种种局限。
局限之一是精英文学观。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反思。实际上,所谓“精英文学观”,并不是认为精英文学/大众文学有绝对的分野——在延安时代的赵树理文学也是一种精英文学——而更多是一种要扶持某种文学类型、文学势力以及文学创作成为正统主流的姿态。这种“扶正”会扼杀多样性,因为它会使文学陷入一种单一标准统摄的、忽视个体独特性的模式中。
局限之二是文学文本化。传统的文学研究要么把“文学”理解为“思想”,要么理解为“语言”,要么是合二为一,但都是悬空建立在文本基础上。
这种虚化的文本,一方面忽视了文学的“物质性”。传统的文学研究从来不关注文学的物质载体,比如说书籍报刊,比如说图书的装帧、印刷、出版、发行等等。以鲁迅的小说为例,小说集《呐喊》中多篇作品是先刊印在《新青年》杂志上的,那么从杂志刊行到最后辑成单本出版其间是否有变化?《呐喊》的装帧设计、装订形式、书籍用纸等又是如何?现代文学的研究者认为这些问题是“小道”,往往不予关注,但事实上,洋装本还是线装本,往往暗藏着思想文化的交锋。
另一方面忽视了文学的“活动性”。现代文学之不同于古典文学,除了众所周知的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还与其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在文学创作中,报章等大众传媒不仅仅是工具,而是已深深嵌入写作者的思维与表达。所谓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显然是就文本而言的,但这个文本不是凭空产生的,作为文化产品它是有生产过程的,不仅有生产,同时还有消费过程,以及这之间的传播过程。但是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这些是最被忽略的。相反在新文化史中,阅读史、图书史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门类。美国著名新文化史学者罗伯特.达恩顿就以研究阅读史而闻名,他曾经谈到自己的研究主要是“我感兴趣的是从更加广阔的视野来考察书籍的历史,讨论印刷品是如何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这一核心问题”。显然,在文学作品如何被阅读、如何进入普通读者生活这方面,文学研究做得还远远不够。
对活动的关注,也就是对“过程”的关注。学者周武就认为,以往的文化史基本上是结果(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新文化史更专注于过程的研究。所谓结果的研究,指的是对最终事实的研究,即对已成为事实的唯一可能性的研究,对思想家或学人而言,这个最终事实就是思考的文本化成果。所谓过程的研究,则是对文本化成果的探索与思考过程的研究。我们往往把目光集中到文本本身,因此对文本的处理,对文本的梳理与解说,就成了以往文化史研究的中心环节。这种状况现在正在发生变化,开始慢慢走出单纯的文本研究的方式,开始关注这些观念、态度、学术、思潮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出现的?在特定的语境里面又是怎么变化的?它的传播渠道是什么?它的读者又是哪些人?哪些人出于怎样的理由接受或者反对?简单来说,这一类型的文学研究关注的是一种充满了细节的过程。
显然,如果“文学”不作为这样一种文化活动的过程来理解,它始终是无法获得-种超越纸面的立体感的。
(摘编自邓金明《“新文化史”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材料二:
其实,作品写成以后,文学并没有完成,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和阐释才完成了文学的使命。真正的文学史不仅应该包括作家和作品,而且应该包括作品和作家不断被阐释的历史。没有作品被阐释的曲折历程,很难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史。这一点长期被忽略,真有点令人奇怪。
现象学的文论早已把读者放在中心,但是,我们至今还没有一部把读者放在一定地位上(就更不要说中心地位了)的文学史。试想,如果现代文学史,能够把对于《阿Q正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元阐释考虑进去,将给文学史增添多少深邃的内涵。作家加作品的文学史模式一统天下的现状,使我们的文学史常常缺乏历史感。
许多匆匆忙忙投入文学史编写的人士,并没有认真研究过文学史与文学评论之间的巨大差异,把文学史与文学评论混同,已经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种流行病。文学评论,代表作者当前的观念,是一种静态的评价:而文学史的分析则是一种动态的历史的评价,它不但春響作者本人评价,而且还要概括出作品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评价,有了历史的过程,才能达到历史的高度。文学史的评价,不能离开评价的历史。
(摘编自孙绍振《文学史的写法和文学批评的写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何为“文学性”的理解是构筑文学理论的核心,而在20世纪90年代前,我们并没有形成对“文学性”这一概念的清哳界定。
B.“精英文学观”的泛滥,容易使文学创作处于一种单一标准的模仿与反复,不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不利于文学多样性的发展。
C.传统的文学研究只关注文学作品的文本本身,或由文本深究作品承载的意义,或分析文本的语言构成,这都是把文本虚化的表现。
D.对于何为“文学史”,并没有形成清晰而准确的认识,这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与分析,导致文学史编写工作难以开展。
2.根据材料-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话语体系也由单一而至多元,因此我们的文学观念也应有所更新变化。
B.同一篇文学作品,当其发表的刊物不同,或者其装帧设计、装订形式等发生变化时,作品的立场与意义也有可能随之变化。
C.生产、消费、传播过程的不同,这是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最大的区别,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很多学者往往忽略这个区别。
D.鲁迅的不少文学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在着多元的诠释,这些多元诠释反过来又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提升了作品的价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论据不符合“所谓过程的研究”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明清时期,《西游记》的传播方式主要以书籍文本为主,而到了现当代,戏曲、电视等艺术形式以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传播演绎《西游记》。
B.《红楼梦》以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
C.由曹禺先生创作的戏剧《雷雨》直到今天依然常演不衰,在不同的时期,观众总能从这部作品里感受到人性的力量,并找到与戏剧美的共鸣。
D.对于《儒林外史》的态度,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文人往往对《儒林外史》给予很高的评价,而一般的大众读者却对《儒林外史》反应平平。
4.请简要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4分)
5.对于文学史研究,请依据文本谈谈邓金明与孙绍振观点的异同(6分)


1、C[解析]A项依据材料一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社会和文化社会的变化,构筑文学理论的核心‘文学性’概念已悄然发生变化”,可推知,在20世纪90年代前,实际上已形成对“文学性”概念的相关认识与界定,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化,进入90年后,“文学性”的概念理解发生了变化。故A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B项依据材料一内容“更多是一种要扶持某种文学类型、文学势力以及文学创作成为正统主流的姿态”,“精英文学观”并非是不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因为“扶持”的目的是使之成为“正统主流”,“精英文学观”是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的。故B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D项依据材料二内容“许多匆匆忙忙投入文学史编写的人士,并没有认真研究过文学史与文学评论之间的巨大差异,把文学史与文学评论混同”,对于何为“文学史”,学界确实没形成清晰准确的认识,但由此得出“文学史编写工作难以开展”的判断则不符合实际,前后并非因果关系,因为材料二提到“许多匆匆忙忙投入文学史编写的人士”,可知,文学史的编写工作是有开展的,而不是“难开展”,只是因为认识不准确,文学史编写工作的方向存在问题。故D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2、C[解析]文中材料一确实提到“现代文学之不同于古典文学,除了众所周知的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还与其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密切相关”,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不同之处有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除此之外,还有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根据文意,“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生产、消费、传播过程”,但“生产、消费、传播过程的不同”是否就是,“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最大的区别”,于文无据。同时,材料二(一)还提到“作为文化产品它是有生产过程的,不仅有生产,同时还有消费过程,以及这之间的传播过程。但是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文学的阅读研究是最被忽略的”,依据文意,“文学阅读的研究”具体所指应是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以及传播过程,而这些过程的研究是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最被学者忽略的,并非指忽略生产、消费、传播过程的不同。
3、B[解析]“所谓过程的研究”,见材料一,即“所谓过程的研究,则是对文本化成果的探索与思考过程的研究”,文中对于“对文本化成果的探索与思考过程的研究”的阐释,即“开始关注这些观念、态度、学术、思潮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出现的?在特定的语境里面又是怎么变化的?它的传播渠道是什么?它的读者又是哪些人?哪些人出于怎样的理由接受或者反对?”A项体现的是“传播渠道的研究”,符合。C项体现的是“哪些人出于怎样的理由接受”的研究,符合。D项体现的是“它的读者又是哪些人?哪些人出于怎样的理由接受或者反对?”的研究,符合。B项体现的对是“结果的研究”,是“对文本的处理,对文本的梳理与解说”,不符合。
4、①首先基于“文学性”概念的变化和“文学性的扩张”的事实,进而提出要突破过去文学观念种种局限的观点。(1分)②接着剖析过去的文学观念中的两大局限-精英文学观和文学文本化,重点批驳了文学文本化的两个表现:忽视了文学的“物质性"与“活动性”。(2分)③最后针对忽视文学的“活动性”问题,强调要关注“过程”研究。(1分)
5、同:两者均认为文学史研究除了文本研究之外,还应重视阅读过程的研究。(2分)异:①邓金明认为文学史研究不能忽视文学的物质载体,并应转向更为细致的文化活动的过程研究。(2分)②孙绍振认为文学史研究要强调读者的阅读和阐释,要注意文学评论与文学史的区别。(2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