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科学主义”( Scientism)一词最早出现于1877年。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必然结果。科学通过技术所释放出来的自然力,充分展示了它的外在价值。人们开始认识到,科学比上帝更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对科学寄予厚望,并开始用科学观念来审视人自身及宇宙,从而逐渐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机械世界图景。应该承认,此时的科学主义所倡导的仍是一种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反科学主义批判的也不是这种“科学主义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科学文化霸权的确立,以及科学理性对人文关怀的疏远,使得在西方社会兴起了一股反科学主义的思潮。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的种种“疾病”正是科学主义、技术主义和工业主义等流行和统治的结果。反科学主义者从自己的学术主张出发,界定了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科学主义。著名的《韦伯斯特新国际英语词典》曾定义为:科学主义是“认为自然科学方法应该用于一切研究领域(包括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主张”,“相信只有自然科学的方法方能有效地用来追求知识的信念”。显然这种界定已与科学主义的原意相去甚远,含有明显的贬义。当然,对当代“科学主义”概念的界定不仅限于此,它随着反科学主义者所持的基本观点和立场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出以下三点:即主张科学范围无疆、科学方法万能、科学知识独尊。
反科学主义者认为:从近代自然科学中所提炼出来的机械的、还原的、分析的世界图景及其方法,一旦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就必然会造成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对人类社会的全面统治,从而造成现代社会对人文关怀的疏远,使人产生异化。胡塞尔曾指出,“科学危机的直接后果是整个自然科学迷失了方向,从事于科学技术活动并享受其成果的现代欧洲人迷失了方向,不再清楚科学对于人生已经意味着什么,能意味着什么。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胡塞尔的批评为欧洲人文主义对科学主义的批判定下了基调。他的学生海德格尔·马尔库塞都循着这条道路从不同的侧面对科学主义所造成的人文失落展开猛烈的批判。海德格尔指出,处于技术威胁中的现代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离开了存在的乐园,远离了真理的境域,处于“无限的”无家可归的状态。现代技术为人提供了阳光充足、方便舒适的住房,而人仍然可能无家可归。马尔库塞则指出:工具理性在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统治,使现代工业社会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象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从对西方反科学主义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反科学主义者反对的是以科学技术理性为核心的文化模式、思想模式和社会模式在现代社会的统治。他们的注意力并不在于阻止核试验或生物工程的研究,而在于关注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活动方式或作用方式,关注科学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他们大多数表现出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命运的忧虑,是站在弘扬人文精神的立场上来反对科学主义的。
(陈俊《“反科学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危害》
材料二
人文,就是人为了观察自身,探索自身,修正自身,提升自身;科学,则是人通过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最终通过理论和技术为人服务。一者始于人,归于人,一者始于自然,归于人,两者最后都要在人身上实现融合,即便在历史时间的轴线上出现生长差异,不一定时刻同步,但也必会相互追赶,最终携手,达于至善。
强国固本,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携手并进。在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必须以科技强国,又必须以人文固本。不以科技立国,就不能在日渐拥挤、竞争激烈的地球上保身立足,不以人文固本,就不能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中坚守民族身份和传统信仰。所以,有人说,没有科技的国家,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的民族,不打自垮。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科技强身,人文强心,要实现一个国家和民族震古烁今的大目标、大功业,科技之强健有力躯干和人文之浩瀚涵容灵魂需融合为一处,不分彼此,才有可能攀上历史的新台阶,在前无古人的新区域,缔造建设前所未见的新文明。
创造创新,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相互滋养。新的文明必须建筑于成千上万个思想创造和浩如繁星的物质创新之上。这些创造和创新,大如国家的体制,中如城市的管理,小如企业的制度,微如产品的改进,不论从历史的经验中考寻,还是从广泛的调研中搜索,都要依托受限于现实科技的载体,论证于千千万万具体个人的感受和评价。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里,一个高效的体制,一个可行的管理方法,一个受到欢迎的产品,都必须是科技和人文的高度结晶体,实践方案必都施行于科技平台,执行效果亦必求问于万千庶民。在创造创新的过程中,没有人文的科技是残缺的科技,没有科技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唯有倚重对方,才能更好地建树自身。
个体实现,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兼备为用。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追求。当今时代,没有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离得开手机、电脑、互联网、汽车,科技已经成为承载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工具,科技保障了我们最共性、最基础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努力融入现代社会,获得相应的资源保障,享受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没有这些保障,我们会感到极大的不适。但仅拥有这些,又绝不足以让我们获得自由和幸福,因为技术带来的便利能帮助我们升华物质生活质量、提高工作生产效率,但还并不足以帮助我们破除思维边界、拆除思想藩篱、触摸深层灵魂。当科技的边界得到更大的横向扩展,我们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也就需要得到更纵深的挖掘。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要依靠科技变得强大,这样我们才能按照我们的文化和传统有尊严地在地球上自由生存;建立在现代科技上的顶层设计、管理方法、组织制度和产品创新,要有历史的浑厚淳朴感和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样,由人创造创新出来的东西,才能获得人心的支持而长青不衰;我们在物质生活方式上的选择越多,可以乘坐航空器飞行的距离越远,就越要增加灵魂的质量和定力,因为一个微末的偏差可能让我们离自己的初衷更加遥远。
《李华:让科技与人文融合生长》
1. 下列说法,与材料一的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
A. 西方反科学主义思潮出现,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了负面效应,科学文化在社会上确立了霸权地位,科学理性疏远了人文关怀。
B. 反科学主义对当代“科学主义”进行了界定,但这种界定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他们因观点和立场的不同而在界定概念时各有所侧重。
C. 科学主义原来并非贬义词,反科学主义者也并非反科学,他们并不否定科学的价值,也不反对那些符合伦理的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
D. 现代工业社会的统治,使现在的人和社会单向度发展,使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使人不再想象或者追求与现实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2. 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材料一“反科学主义”的理由? ( )
A. 科学主义会使人盲目崇拜科学,失去对科学的怀疑和反思精神,反而压制科学精神。
B. 科学主义可能诱发人的各种物质需求,使人耽于享受,而失去了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C. 科学主义会导致人们滥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从而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D. 反科学主义者不反对科学精神,他们是站在弘扬人文精神的立场上反对科学主义的。
3. 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8年某教授宣布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类似的事件是反科学主义者所强烈谴责的。
B. 我们应正确认识科技与人文对于国家与个人的意义,正确地处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C. 科技强身,人文强心,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较而言,人文比科技更为重要。
D. 如果不理解反科学主义的实质,人们可能以反科学主义的名义妨害现代化建设事业。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 材料一中引用了胡塞尔的话“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1. D
2. D
3. C
4. 文章首段指出了人文和科技的内涵及其作用,并指出两者最终都需要在人身上实现融合。然后二、三、四段从强国固本、创造创新、个体实现三个角度并列展开论述,论证人文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指出科技发展与人文传承发展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5. “只见事实的科学”是指受实证科学支配的科学主义,“只见事实的人”是指崇拜科学主义并且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的人。胡塞尔这句话是对科学主义的批判,指出它造成了人文精神的失落,使人失去了精神的家园,使人失去了自由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