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①劳动与教育是自人类社会诞生起就存在的为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二者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基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来梳理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从中国古代劳动教育的缺失,到近代劳动教育的起步,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的发展,劳动教育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被学校系统接受。
②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的转折点,此时百家争鸣、学术繁荣,许多思想观点、文化
传统都在这个时期被系统化、理论化,并且在秦汉以降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得以保存和延续。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大巧若拙”“朴散为器”,将手工业者的匠心与逐利者的心机联系在
一起,认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庄子·天地》)。后世知识分子
对“奇技淫巧”嗤之以鼻,将手工业者视为只会钻营的小人,盖是受此影响。“君子”是儒
家学说体系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德才兼备的从政者,其与从事生产劳动的“小人”有着不
同的社会分工。《论语》中“樊迟问稼”一事反应了孔子对稼圃之类体力劳动的轻鄙,此后
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以及荀子的“君子以德,小
人以力”(《荀子·国富篇》)都是对孔子态度继承,他们将劳心者与劳力者分野,使之
在社会地位与人生价值上有了高低贵贱之分。秉承这种态度,儒家学者重视个人德行与治学
态度的培养,将生产劳动排斥在教学活动之外。其他诸子在对待劳动者的态度上与儒家大多
一致,包括与儒家互绌、代表中下阶层的墨家也认为不从事生产劳动的上说下教者“虽不耕
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墨子·鲁问》)。儒墨两家作为当时的显学,其对劳动及劳动
者的轻视基本代表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态度,这种态度反映在教育上,就表现为无论是官学
还是私学,均忽视劳动教育,日常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常态。
……
③人工智能的崛起让劳动的基础作用以及劳动教育的现代价值在后工业化社会遭到了新
一波质疑。这些质疑实则是对劳动内涵的误读,将劳动窄化为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对劳动
教育目标片面化的理解,将劳动教育窄化为技能训练的方式。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自己,也
在劳动中不断地发展和充实自己。劳动不仅是人类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也是人
提高审美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实现社会价值的基本途径。如果整个社会仅将劳动视为获取
物质利益的方式,忽视它能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的功能,那么拜金主义、投机取巧的社会乱
象就可能频繁出现。
④尽管劳动教育的目标可以有很多,如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养成劳动习惯、
提高独立意识等,但劳动教育最械心、最本质的目标只能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培育受教育者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劳动素养”。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
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练意志、提
高自己、切不可舍本逐末、片面地将劳动教育视为技术训练的手段。
(摘编自申国昌、申慧宁《我国劳动教育的历史审思与未来展望》)
材料二: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为工业制造、商品生产提供了高质量的专业
人才。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基础性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
能以及职业追求、对世界其他国家劳动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下表为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颁布的主体中学7/8年级劳动技术教学大纲,从中可以看出
7/8年级学生劳动能力的发展路向。该大纲力图通过为学生提供参与不同领域知识学习与能
力训练的机会,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多方面知识的行动力。
(摘编自任平、贺阳《德国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嬗变、特征与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劳动教育历时弥久才被学校系统接受,这是对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而得出的结论。
B.儒家和墨家受道家思想影响,认为体力劳动者是逐利的小人,所以轻视劳动和劳动者。
C.仅将劳动作为谋生的手段,和仅将劳动教育作为技能训练的方式都是当下对劳动的误读。
D.德国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以及职业追求作为其重点。
2.下列对材料二表格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纲关注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教育,涉及家政、技术、经济三大领域,对生活规划与职业导向两个主题的教学内容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
B.就家政领域而盲,大纲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和个人的饮食,分析性别对家政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下的社会与家庭事务价值观。
C.就职业导向而言,大纲引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与规划,培养组织能力、动手能力等,增强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参与意识等。
D.大纲除了教育7/8年级学生了解和掌握某些职业技能外,还注意引导学生在进行个人职业规划时,首先考虑性别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选出下列教育活动中不能体现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目标的一项(3分)
A.学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一年级开展刺绣、雕刻、泥塑等兴趣活动。
B.学校开展研学旅行、专业实习等,组织学生参观“十三五”劳动成果展。
C.学校举行消防安全演练活动,指导学生学会使用灭火器,懂得紧急避险。
D.学校用宣传语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时代意义,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意识。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第②段的行文脉络。(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阐释下列这幅漫画的内涵。(6分)
答
1.B(“逐利”是道家的看法,而非儒家和墨家的看法)
2.D(“首先”没有依据,表格中“个人的职业规划”和“男性、女性的职业选择”是并列关系。)
3.C(仅仅是技能培训,不能体现“价值观”“劳动素养”)
4.首先提出许多思想观点、文化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系统化、理论化并得以保存和延续这一观点;然后指出道家对手工业者的看法及对后世的影响;接着分析包括儒墨在内的诸子百家对劳动及劳动者轻视的态度;最后得出诸子百家对劳动的态度造成了对劳动教育忽视这一结论。(1点1分)
5.劳动是人类获得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自己,也在劳动中不断地发展和充实自己,从而实现社会价值;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是培育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劳动教育的内容应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来选择。(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