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考古发现证实,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多元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文化交流交融,中华民族最早的大家庭逐渐成形,国家由此诞生,“大同”社会理想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价值追求逐渐深入人心。
秦汉至宋元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的推广、官僚制度的健全,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国家治理的基本形态,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文化支撑,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是对“大一统”的坚定追求。与此同时,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以文化人的文治主张、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也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完善。在追求“大一统”的历史中,民族精神世代相传,民族英雄史不绝书。
明清以降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丰厚遗产。这个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愈益深厚,“大一统”趋势愈益强化,新生社会因素愈益彰显。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全新历史变局的出现和中国人民的抉择。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面对新的时代变革,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甘沉沦、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积聚的爱国情怀、创造活力被激发出来并发扬光大,古老的中华文化从此获得历史性新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史从来都不是冰冷的过去,相反,我们一直生活在历史进程中。今天的现实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同时又是通向未来的起点。缺乏历史关怀、历史自觉的民族,不可能拥有远大的未来。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坚定对我们民族历史文化、历史道路的自信,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摘编自高翔《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
材料二:
学术发展的实践证明,跨学科、多学科相结合、相融合是实现学术水平提高和学术创新的重要手段。例如,近年来关于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等重大课题的研究,都是多学科相融合而向前推进的。这些重大研究课题的推进和突破也带来了理论上的创新。因此,创设一些能够反映新时代要求的重大融合发展研究课题,并对融合发展作出机构、体制机制上的安排,有利于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从而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贡献。
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需要在融会贯通上下功夫。事实上,所谓学问,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与对材料的融会贯通、对问题的融会贯通是紧密相关的。为此,首先要加强材料与问题的融会贯通。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涉及不同学科的材料与问题,既要在整理材料上做到融会贯通,也要在思考问题时把相关联的问题联系起来一并考虑,还要把问题与材料融为一体,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相间的正确联系。要想使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并形成重大成果,必须把不同历史学科的材料与问题融会贯通起来。
做到融会贯通,需要遵循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使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真正科学的理论必然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反映,是思维逻辑与历史进程的高度统一。
只有真正做到历史与逻辑有机统一,才有可能贯通古今,使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形成的研究成果有思想穿透力,能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摘编自王震中《以融合发展推动史学创新》)
材料三:
从学科上看,汉语言文字研究纵向分成了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近年又有人分出“当代汉语”;横向分成了汉字、语音、语法、词汇、方言等。这样的学科分类自有产生的原因和现实意义,但从学术研究来看,研究者如果仅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学科整体发展而言弊端颇多。事实上,做好汉语言文字研究,要突破学科过于细分的制约。中国古代学术研究讲求贯通,“文史哲”不分家,因为研究对象往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左传》为例,我们很难区分它是史学著作、哲学著作还是文学著作,因为它既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先秦的哲学思想,又是优美的文学作品,还是十分重要的汉语研究材料。突破界限、融合发展应成为汉语言文字研究的一个努力方向。从大的方面说,不论是历史、哲学、文学还是语言文字,都是对同一文献材料的研究,而这同一文献本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彼此依存的;从小的方面说,无论是汉语还是汉字,都是有限的要素依据一定的结构规则构成的,是有着内在严密逻辑的系统,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把某个方面、某类要素孤立成单一对象进行研究,难以对其有深层次的认识,更不可能做到全面把握。因而,推动汉语言文字研究向纵深发展,需要广大研究者在深耕自己核。研究领域的前提下,致力于实现学科内部纵横的贯通和相邻学科的贯通。只有以贯通的方法推进汉语言文字研究,才能催生更多学术增长点。
(摘编自王贵元《努力开创汉语言文字研究新局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清晰,先秦是其创生期,秦汉至宋元时期“大一统”的价值追求逐渐形成并成为主线。
B.中华文化生命力顽强,即使在历史的变革中也表现出强大的创新力,在古老中焕发新生,不断发展。
C.研究中华文化,需要我们有整体的意识,尊重历史的客观,讲求逻辑的准确,综合使用各种研究方法。
D.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基于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我们摒弃了“细分学科”的做法,从而提升了研究的纵深程度。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离开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与世代的沿袭,中华文化的发展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B.历史从来都不只是对过去的回顾,只有自觉地关怀历史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C .基于学问本身就是知识的系统化,我们推动历史学科的发展就要注重学科的融合。
D.在史学的创新过程中,尊重历史是前提,正确运用逻辑方法是路径,两者缺一不可。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进行汉语言文字的研究,需要一些基础学科的知识作为支撑,我们要学习一些训诂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古代哲学等学科知识。
B.在对唐诗进行研究时,我们需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创作风格,并从诗歌的构思、遣词、技法等各方面切人,方能把握其中的奥妙。
C .在语文课堂开展《史记》整本书阅读时,老师整合各类史料及相关文学评论,为学生搭建学习框架,让学生在“史中学”、在“文中学”。
D.费孝通先生在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和文献研究之后,又结合自身扎实的学术知识,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完成了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有哪些新的要求?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
1、D“摒弃了‘细分学科’的做法”不对。针对“细分学科”,文中只是提到“对学科整体发展而言弊端颇多”“要突破学科过于细分的制约”,并没有摒弃“细分学科”的做法。
2、B A项,假设推理不当。文本并没有在政治制度与文化发展动力之问进行判断.不构成推理的条件。C项,前提条件不当。文本说的是“所谓学问,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知识的系统化”,并不是“学问本身就是知识的系统化”。D项,曲解文意。文本并无“尊重历史是前提,正确运用逻辑方法是路径”的表述。
3、B材料三的观点是:学科研究需要有整体的视野,突破学科界限。B项提及的唐诗研究的情况,是从唐诗自身的要素入手,并不涉及其他相关学科,因此无法支撑材料三的观点。
4、【答案】①论证思路清晰:先提出融合是学术创新的重要手段这一观点,再举例论述与具体分析,最后提出具体的做法,层次分明,论证有度。
②论证方法多样:使用了举例论证、说理论证、因果论证的方法,论证有逻辑,有说服力。
③论证语言严谨、有气势:限制性副词的使用、关联词的使用,使论证严谨;排比句的使用,使语言有气势,让人印象深刻。
【4分。答对1点得2分,答对其中2点即可得满分】
5、【答案】①在思想认识上,要理清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树立文化自信,在继承中发展。
②在研究方法上,要强调学科融合,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
③在研究行动上,要大胆实践,努力开拓。
【6分。答对1点得2分,答对3点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