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首先是以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的,因此欣赏艺术首先要有充分的感受。事实上广大业余的艺术欣赏者一般都能够自发地、朴素地通过感性体验去接受艺术;倒是在专业的艺术评论者之中,有的人实际上把艺术创作单纯当做历史资料、思想资料看待,只要一接触便运用理性的解剖刀加以剖析。当然,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艺术创作是可以作为历史资料、思想资料来用的。但在艺术的欣赏和评论中,这种做法却要不得。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人们认识各种不同的对象所经历的心理活动过程却并不整齐划一。欣赏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它所包含的心理活动就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艺术之美首先表现于感性的艺术形象,因此不经过充分的感受便无法产生真正的美感,从而也就不能通过对艺术特征的切实体验而得到深刻的认识。
许多人迫切希望提高艺术欣赏的水平,那就应当在欣赏视线中首先把稳定注意集中在艺术形象的感受上,逐步练出敏锐而准确的艺术感受能力。
提高感受能力要靠反复的训练,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动手搞一点艺术创作。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外行”欣赏艺术也是坚持了稳定注意的,但往往注意不到点子上,而这个点子如果不在注意中突出起来,反而轻轻滑过,便难以感受整个艺术的美妙。要知道许多“内行”的确在这方面做了努力,无奈有些“门道”是说不清楚的。
试举一例,清人包世臣在评论晋代王献之的草书时说:“大令草常一笔环转,如火著划灰,不见起止。然精心探玩,其环转处悉具起伏顿挫,皆成点画之势。由其笔力精熟,故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形质成而性情见,所谓画变起伏,点殊妞挫,导之泉注,顿之山安也。后人作草,心中之部分,既无定则,毫端之转换,又复卤莽,任笔为体,脚忙手乱,形质尚不备具,更何从说到性情乎!”搞过一点草书创作的人会感到这些话是说得相当具体、相当透彻了。然而没有一点创作实践的人却仍然难以发现“其环转处悉具起伏顿挫,皆成点画之势”,也无从体会那种“任笔为体,脚忙手乱”的创作情态,更无法感受“形质”与“性情”之间的关系。
此外像中国诗画评论中常用的诸如神韵、气势、风骨、意境等概念,也都不容易说清楚它们的含义。神韵之类的东西,人人都可以有所感受,然而这些感受是难以交流的。这不是把事情神秘化,而是因为感觉、知觉、表象等富于感性的东西,是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从一个人的脑中移植到另一个人的脑中去的。因此艺术上有些“门道”是无法传授的,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和体验;而搞一点创作则能缩短摸索的时间,得到较深的体验。
(摘编自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
1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些专业的艺术评论者在艺术的欣赏和评论中,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可以将艺术创作作为历史资料、思想资料来用。
B.艺术之美首先表现于感性的艺术形象,因此要产生真正的美感就必须经过充分的感受,从而才能通过切实体验艺术特征得到深刻的认识。
C. 要想理解清人包世臣对王献之草书的评论,最好要有一点草书创作的经历,而毫无创作实践的人很难发现王献之草书的精妙之处。
D.艺术上有些“门道”是无法传授的,是因为感觉、知觉、表象等富于感性的东西,是不可能完全从一个人脑中移植到另一个人脑中。
1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四段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目的是论证自己动手搞一点艺术创作是提高艺术感受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B.文章基于许多人对提高艺术欣赏水平的迫切要求,提出要把稳定注意集中在艺术形象的感受上的论断,并指出感受之道。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提出观点,然后给出具体建议,最后补充说明建议的理由,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D.文章虽然肯定了“外行”欣赏艺术时在稳定注意上的坚持,但又指出他们的注意不足之处,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19.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广大业余的艺术欣赏者多数情况下都能自发、朴素地通过感性体验去接受艺术,但因感受不够充分,所以难以深刻认识艺术之美。
B.“内行”欣赏艺术时,能坚持稳定注意并注意到点子上,容易感受到整个艺术的美妙,却难以对“外行”说清这些“门道”。
C.后人作草,既无定则,又复卤莽,难以达到“形质成而性情见”,更无法感受“形质”和“性情”之间的关系。
D.艺术欣赏上,虽然人们难以交流对神韵之类的具体感受,但创作实践有助于人们更快地摸索出它们的“门道”。
17.答案:A
A项,原文第一段“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艺术创作是可以作为历史资料、思想资料来用的。但在艺术的欣赏和评论中,这种做法却要不得。”这题考查对指示代词“这种”做法的理解,“这种做法”是指前句“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艺术创作是可以作为历史资料、思想资料来用的”,其中有个限制条件“在艺术的欣赏和评论中,却要不得”,因此A项错误。
18.答案:A
A项,文中“大令草常一笔环转,如火著划灰,不见起止”一句虽然运用了比喻,但并非用于论证文中观点。
19.答案:C
C项,原文第四段清人包世臣评论晋代王献之的草书时将王献之与后人对比,提及“后人作草……既无定则……又复卤莽……形质尚不备具,更何从说到性情乎”,因此C项前半部分正确。但原文第四段还说到“搞过一点草书创作的人会感到这些话是说得相当具体、相当透彻了。然而没有一点创作实践的人却……更无法感受“形质”与“性情”之间的关系”,可见“无法感受‘形质’与‘性情’之间的关系”的是全无作草的人,并非“既无定则,又复卤莽”的作草之后人,因此C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