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年秋收后,生产队里总有一方几十亩的地块,翻耕后就闲在那里,而且一直“晾”到开春。农人说这是让地歇歇。几千年来的农耕实践,让一代代农人懂得,种庄稼不仅消耗人力、畜力,还消耗地力。只有地力得到了恢复,农业生产才能 。地力一旦衰竭,我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就 了。祖先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保住了地力,养活了一代代人——这就是我们的农耕文明。
对于土地,不仅要耕,还要养。正如《吕氏春秋》中《士容论·任地》篇所云,“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今天,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众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保住 18 亿亩的耕地红线,不仅是要保住面积,更是要保住地力。我们再也不能以所谓“现代化”农业增产增收手段,透支地力,否则,就是 。
让早已疲惫不堪的耕地喘口气,为她卸载减负,让她休养生息,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如今,这样的道理 。不过,“让地歇歇”,唤起了我钦佩先辈农耕智慧,也让我为作出国家耕地休耕轮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备感欣喜。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循序渐进 岌岌可危 竭泽而渔 不言而喻
B.循序渐进 岌岌可危 缘木求鱼 不可理喻
C.持续发展 危在旦夕 缘木求鱼 不可理喻
D.持续发展 危在旦夕 竭泽而渔 不言而喻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第一处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卖——西瓜——啦!”夏天的大街小巷总会传来这样的吆喝声。
B.“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C.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
D.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修(3 分)
A.“让地歇歇”,我唤起了对先辈农耕智慧的钦佩,也让我为国家制定耕地休耕轮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备感欣喜。
B.“让地歇歇”,我唤起了对先辈农耕智慧的钦佩,也为作出国家耕地休耕轮作的重决策部署备感欣喜。
C.“让地歇歇”,让我为国家作出耕地休耕轮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备感欣喜,也唤起了非对先辈农耕智慧的钦佩。
D.“让地歇歇”,唤起了我对先裴农耕智慧的钦佩,也让我为国家作出耕地休耕轮作日重大决策部署备感欣喜。
答
17.D 循序渐进: (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人或提高。持续发展:强调连续,不间断。语境强调的是农业生产能够持续进行下去,故选用“持续发展”。
危在旦夕:危险就在眼前。岌岌可危:指局势或处境非常危险。语境是说地力一旦衰竭,我们的生存就危险了,强调危险就在眼前,故选用“危在旦夕”。
竭泽而渔: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语境说的是我们不能为了农业增产增收而透支地力,故选用“竭泽而渔”。
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语境说的是这种道理不用说明,大家都明白,故选用“不言而喻”
18. C 文中第一处破折号的作用是总结上文。A 项,表示声音的拉长或延续;B 项,表示话题的转换;C项,表示总结上文;D 项,表示意思的递进。
19.D 原句:“让地歇歇”, 唤起了我钦佩先辈农耕智慧,也让我为作出国家耕地休耕轮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备感欣喜。
A 项,结构混乱,“我”应该放在“唤起了”的后面;“制定”与“部署”搭配不当,原句“作出”不需要修改。
B 项,结构混乱,“我”应该放在“唤起了”的后面;“作出”缺少主语,结合前句的修改,应把“也为作出国家耕地休耕轮作……”改为“也让我为国家作出耕地休耕轮作……”
C 项,不合逻辑,应该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表达,把“让找为国家作出耕地休耕轮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备感欣喜”和“唤起了我对先辈农耕智慧的钦佩”调换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