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有三大名胜: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泉和山、湖比起来,虽不起眼,但济南 ① 。刘鹗写《老残游记》时,尚未见到“泉城”的称呼,留下“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名句,“泉城”已是( )了。据说济南城区的泉,单是有名的就有二百多, ② 。也怪,不管有名的没名的,泉水到了济南格外恣肆,大泉小泉自由自在流淌,成群结队,走街串巷,闪过树丛,溜进人家……济南城啊,坐落在澄明清泠的泉群中间,分明是个幸运的婴儿,在泉水的簇拥( )下慢慢长大。济南人最感念泉水的好,泉城,泉城,泉和城在了一起,不就是泉和人在一起嘛。三五之夜,万籁俱寂,波光粼粼的泉池中,趵突泉三朵泉头齐齐涌起,在空中翻卷成巨大的水轮,落下,涌起,落下,涌起……轻轻地,缓缓地,( )。 人们看到喷涌而出的泉花,赞美泉水的高洁,可曾知道在人所不见的地方,泉水有过怎样的隐忍、( )? 先哲有言:“上善若水。”善有上下,水岂能无?雨雪泉瀑,水有百态;江河湖海,水有百性。济南的泉,夏盈不滋,冬瘦不枯,动静有度,冷暖怡人,不正是水的上上之品吗?“上善若水,上水唯泉。”济南的泉水,当得这八个字。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呼之欲出 庇护 泰然自若 委曲
B. 呼之欲出 呵护 从容不迫 委曲
C. 水落石出 呵护 泰然自若 委屈
D. 水落石出 庇护 从容不迫 委屈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济南夏盈不溢、冬瘦不枯、动静有度、冷暖怡人的泉水,堪称水的上上之品。”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
18. B 第一空:呼之欲出,意思是叫一声就像会出来似的。形容画像十分逼真。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语境指泉在济南,能给人突出的印象,应选“呼之欲出”。
第二空:呵护,形容很用心地照顾、保护。庇护,袒护,掩护。语境中,济南城在群泉中间,是个幸运的婴儿,在群泉的照顾、保护下慢慢长大。因而,应选“呵护”。
第三空: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从容不迫,意思是态度镇静,不慌不忙,从容镇定。语境中描写趵突泉三朵泉水反复地涌起又落下,不慌不忙,这里没有“紧急情况”这一前提,应选“从容不迫”。
第四空:委曲,曲调、道路、河流等曲折。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而心里难过。语境中指泉水曾经经历的曲折,应选“委曲”。
分析可知,B项词语全都恰当。
19. ①原文定语后置句式比陈述句更富有变化,突出了泉水的品质;②原文反问句式,比陈述句式语气更强烈,更利于表现“我”对济南泉水的赞叹之情。
原句表达效果更好。原句把“济南的泉”放在句首,突出了陈述的对象,同时又把语意上的定语“夏盈不溢、冬瘦不枯、动静有度、冷暖怡人”后置,作为陈述“主语”的语句,打破原来陈述句的结构,突出了泉水的品质。原句“不正是水的上上之品吗?”是反问句式,修改后为“堪称水的上上之品”这是陈述句,原句的反问句比陈述句式语气更强烈,更利于表现“我”对济南泉水的赞叹之情。
20. ①还是叫“泉城”②没名的更不计其数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第一处横线,从上文看,泉与山、湖比起来不起眼,不突出,后面有一个转折“但”,下文直接提到“泉城”,这中间必须有一个过渡,因而此处应填写:还是叫“泉城”,与“但济南”连起来,构成连贯的一句话。
第二处横线,从上文“单是有名的就有二百多”,下文应该还有“没名字的泉”,因而应填写“没名的更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