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来临之际,许多树木的叶子在掉落前纷纷变成红色、黄色或者橙色,树木叶子在谢幕前唱起了欢歌。原本接收光照的的叶子,会让树木变得不耐寒;同时,叶子上密布的气孔会随着树木的呼吸而损耗大量的水分。树木在气候条件不利的时候会全面舍弃叶子。
那为何落叶之前,树木要赠还给大地最美的秋色呢?这场盛大的秋色可能只是树木的缓兵之计——在感受到长期低温后,树木开始准备落叶,叶子中的营养物质从树叶中被回收,尤其是叶片中的叶绿素含有的丰富的氮。随着叶绿素的降解,原本被遮挡住颜色的辅助光合色素类胡萝卜素开始充当起这个调色盘的主角,叶片体现出从橙色到金黄色的变化。
但实际上,我们观赏到的秋叶只有一部分是黄色,其余的则主要是红色,以致红色才是许多人对秋叶最直观的印象。这类红色的秋叶是因为叶子中还含有第二类色素物质——花青素。这也是有诗歌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原因,红叶与花本质上制造和使用了同样的色素。秋叶中花青素与类胡萝卜素两类色素搭配起来,使得秋叶有着三三两两的变化。
18.下列各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缓兵之计 B.体现 C.以致 D.三三两两
19.下列各项分号与划线句子中分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
B. 在长江上,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峡口险阻;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每一曲,每一折,都像一幅绝好的风景画,神奇而秀美;西陵峡水势险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C. 而于狗,却不能以此为例,与对等的敌人齐观,因为无论它怎样狂嗥,其实并不解什么"道义";况且狗是能浮水的,一定仍要爬到岸上,倘不注意,它先耸身一摇,将水点洒得人们一身一脸,于是夹着尾巴逃跑了。
D. 散文比较短,既能够敏捷地反应迅速变动的事物,又方便报纸杂志及时刊登;因此,散文创作风气的浓厚与否,和我们社会各方面的风貌能否被充分地生动地反映到文学里面来,大有关系。
20.比拟讲求本体和拟体的某些特征存在可拟性,请简析划波浪线句子中比拟手法的具体运用。(4分)
答
18、A【解析】A“缓兵之计”指“缓和事态,然后俟机行事的策略”,这一用法符合下文提到的“秋色”是叶子掉落前回收“营养物质”的策略; B应为“呈现”,“体现”的对象往往是抽象的,而“呈现”的对象往往是具象的; C应为“以至”,“以至”后连接程度的递进,而“以致”后多连接不好的结果;D应为“五光十色或五颜六色”,“三三两两”用来描述人们成群的状态,此处应该指颜色的多样。
19、B【解析】划线句子的分号为并列关系;A为转折;B为并列;C为递进;D为因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20、 将秋天来临时,树木叶子的掉落前变色拟为人在谢幕前唱起了欢歌,体现了比拟的可拟性。(1分)
将树木叶子的掉落拟为人在演出结束后的谢幕;(1分)
将树木叶子的变色拟为人的唱歌;(1分)
将树木叶子的变成“暖色”拟为人的情绪欢乐,所唱的也是欢歌。(1分)
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斟酌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