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景况。“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摘编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19.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3分)
A.拟人、想象、夸张、反问 B.拟人、引用、反问、想象
C.排比、反问、想象、引用 D.引用、排比、夸张、反问
20.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A.①③④② B.④③①②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21.文中画线句子可改写成:“冬日的农村,这时如果再下一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的悠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6分)
答
19.B 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
节选文字运用了拟人、引用、反问、想象的修辞手法。两段中均有引用诗句,如“暮雨潇潇江上村”;第一段“你试想想”后的内容为想象;结尾“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运用了反问的修辞;“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是拟人的手法。没有运用夸张、排比的修辞。
故选B。
20.C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的能力。
作者善用诗句,表现江南冬景意趣。第一空,结合“江南日暮的景况”可知应填“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第二空,结合“雪月梅”“酒姑娘”可知应选“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第三空,结合“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可知应选“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第四空,结合“村童来报告村景”可知应选“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故选C。
21.原文表达效果更好。①原文把江南冬日农村图景比作一幅画,并且着以细雨点染,想象作画的过程,新奇有趣。②原句结尾第二人称的使用体现了对话意识,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易触发读者对江南冬景悠闲的感受。③原文使用反问句,加强了语气,突出了江南冬景的悠闲、迷人之处,强化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原句是“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改句是“冬日的农村,这时如果再下一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的悠闲”。原句运用了比喻和想象,将“冬日的农村”比喻成一幅“图”,然后发挥想象,仿佛是画家在挥笔作画,“洒上”“加上”,如同画家精心制作图画,想象新奇有趣。其次,原句结尾“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运用反问,且用了第二人称的“你”,仿佛是同读者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仿佛在跟老朋友一起欣赏这江南的冬景,更易触发读者对江南冬景悠闲的感受。反问句的使用加强了语气,不仅突出了江南冬景的迷人,更表达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乃至于产生一种喜悦之情,要急于跟读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