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当菜地显露出葳蕤气象时,我和几位战友从大山中“淬火”完毕,打起背包走进这座铁打的营盘。很快,我们就在劳动中遇见了巨石脚下的这汪清泉。其时,清泉被发现不过才半年多时间。倒是泉边的这块巨石,盘踞此地已久,大家一直熟知。落脚于眼前这块种蒜栽葱的泥土地,这块巨石大概只算是无用之物。
不过,待到泉眼被发现后,大伙对巨石渐渐改变了看法,甚至觉出田间地头有这么一块巨石的好处。 ① ,今有清泉流石下。有人更是端详出这块巨石润泽若有光,判断其多少有些品相。我也暗自赞叹这块巨石,它年年岁岁地伫立,仿佛是在守护脚下的泉眼,静待有缘之人的到来。
清泉运行于巨石之下, ② 。我问过几位战友,为何这一汪清泉发现得如此晚。答案大致都一样——枯枝败叶把泉眼遮蔽了。然而,遮蔽的枯枝败叶终会烂去,清泉却在默默流淌中润物无声、行无穷处。泉水从沙凹里渗出,寂寞地流淌,流出了地老天荒,流出了清者自清。大家开始主动清理清泉四周的落叶,捡几块废弃的红砖,在泉眼周围圈起,将这一小股活水的源头保护起来。有人码好第一块砖,就有人码好第二块砖,砖越砌越高,渐渐形成一个水槽。一池泉水蓄满后,如同脉脉含情的眼睛,远眺着岭南的远山淡影、高天流云。
18.下列各句的双引号,和文中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
B.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
C.“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D.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山。
19.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寂寞的泉水从沙凹里流出来,缓缓地流向远方”,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
18. A(A.特殊含义B.表讽刺C.表特定称谓D.表着重强调)
19.①古有清泉石上流
②却被长久地忽视
(每点2分,两点4分)
20.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强调泉水流淌的寂寞,改句强调泉水的流出。
②“渗”与“流”字的效果不同,渗字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泉水从泉眼里慢慢地涌出来,很有画面感,改后不能体现这一点。
③“地老天荒”感觉更强调泉水流淌时间之久,“清者自清”又使文章多了层哲理的韵味。改后不能体现这一点。④原文中句式整齐,富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改后较平淡。
(每点1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