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韧性城市是目前国际社会在防灾减灾领域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当灾害发生时,韧性城市能承受冲击,快速应对,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目前,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正在一同助推城市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安全水平。
与韧性城市不同,智慧城市强调城市能够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在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上都存在显著差异,韧性城市建设关注点在于城市的安全性,减少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给城市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让城市在灾后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而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点则是效率,让城市各系统在日常运行中更为高效。当然,随着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概念在不断发展,未来有着融合的趋势。
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第一个结合点在于时间维度上成为“平战结合”的统一体。智慧城市建设注重于城市日常运行的精细化管理,而韧性城市建设注重城市在自然、人为灾害下的韧性性能的优化提升。当代城市应当将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平台有机结合,建设成为融合日常运行下智慧和灾害情景下韧性的未来城市。
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第二个结合点在于空间维度上成为“软硬交互”的统一体。智慧城市建设中已搭建的硬件可在相当程度上为韧性城市建设所使用,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中从各行各业收集到的海量信息可以共享作为韧性城市建设所需的部分数据。而韧性城市建设对城市现有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和各行业数据的变更,也在智慧城市的各类基础数据库和相关应用中有所体现。
相比于信息和通信技术驱动下的智慧城市概念,“智慧一韧性城市”对科技手段的有效应用使其具备了全局视野下的可持续和可自适应能力。如果城市可以将当前大范围的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落脚在50年甚至100年以上的维度中,考量该项决策的潜在累计代价和效益,那么城市的“智慧”、“韧性”和“可持续发展”是有可能统一的。城市可以将建设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作为契机,提升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在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保持持续、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城市可以将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的融合建设作为基础,结合日常管理和灾害预防规划,将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建设目标、要求体现到中长期发展规划中。
(摘编自陈宇《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的融合发展》)
材料二: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多点暴发给世界敲响了警钟。当前,对于建立起包括能够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内的韧性城市这一城市系统比以往都更为紧迫。各国都意识到必须从本次疫情中有所反思,要加紧前瞻布局增强城市韧性,为应对未来的突发灾害做更加充足的准备。
在基础设施韧性建设方面,一要完善大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设施,加强区域内部联系与城市韧性。二要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冗余度与模块化特征。为了应对未来的突发灾害,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应保留一定的重复与备用设施,在时间和空间上分担风险。通过建设基站、封闭环卫仓等移动公共设施模块,能够有效提高危机时期城市摹础设施再利用的韧性程度。
在经济韧性建设方面,坚持以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指导社会生产活动,积极应对全球化与经济发展给社会环境带来的巨大挑战。一方面,鼓励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推广节能环保的绿色生产举措。另一方面,规制生产企业和整个社会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与此同时,要以本次疫情为鉴,规划重大突发危机给城市经济,特别商业经济造成较长时期冲击的弹性网络和补偿机制。超然客整理
在社会韧性建设方面,重视并加强基层社区建设,弥补社区管理短板。社区在危机应对中具有难以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从我国本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中也不难发现,社区成了疫情防控的基本作战单元,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社区的管理短板将直接影响疫情防控效果,一个社区的管理失效将很快影响到多个周边社区。为此,各国城市都应当更加重视基层社区建设,及时完善社区设施与人员配置,为应对未来的突发灾害做好基础性准备工作。除了弥补社区自身的管理短板以外,也应积极完善社区与生活物资运输的保障体系建设,以增强社区系统的韧性来实现城市韧性的强化。
在制度韧性建设方面,完善韧性城市相关规划政策与制度设计,推动制度落地实施,不仅要提出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目标,更需要在规则细则中就城市防灾格局、广域防灾体系等措施作出明确的制度安排。在城市运行的各项制度设计中,所有的城市都应当以本次全球疫情为鉴,加快建设综合应急体系,完善应急指挥救援系统、生命线应急保障系统、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系统等系统建设,切实提高城市应急救灾水平。
(摘编自李国平杨艺《面对灾难,城市如何保持韧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点是让城市各系统在日常运行中更为高效和城市日常运行的精细化管理,但在城市系统日常运行中无法让公共安全做到高效和智能。
B.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在时间维度上成为“平战结合”的统一体,所谓“战”就是指城市能够在发生战争时承受冲击,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安全水平。
C.智慧城市建设中从各行业收集到的海量信息可共享作为韧性城市建设所需的部分数据。因此城市的“智慧”、“韧性”和“可持续发展”就统一了起来。
D.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各国意识到要在城市韧性上加紧前瞻性布局,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要做更加充足的准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有助于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结合,优化升级城市的建设,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护城市的安全。
B.“智慧—韧性城市”相比起信息和通信技术驱动下的智慧城市概念,在科技手段的有效应用方面,具备了全局视野下的可持续和可自适应能力。
C.基层社区建设是社会韧性建设的重要一环,各国城市应弥补社区自身的管理短板,积极完善社区与生活物资运输的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城市韧性。
D.为了应对未来的突发灾害,现代城市已经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保留了一定的重复与备用设施,给这些经济设施建立起了弹性网络和补偿机制。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增强城市韧性范畴的一项是
A.稳步推进5G通信网络建设。
B.严格执行二氧化碳减排制度。
C.北京承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
D.国家应急管理部组织灾害救助体系建设。
4、清结合材料内容,概括韧性城市的基本特征(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答
1、D A 错,材料一第二段的原文是“智慧城市强调城市能够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 B 错,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注重城市在自然、人为灾害下的韧性性能的优化提升”,可见,“战”不仅仅指战争。C 错,强加因果,把可能当成了现实,材料一第五段的原文是“城市的“智慧”、“韧性”和“可持续发展”是有可能统一的” D 正确,详见材料二)
2、D “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应保留一定的重复与备用设施”指的是基础设施韧性建设,“给城市经济商业经济建立起弹性网络和补偿机制”指的是经济韧性建设,两者被无中生有的牵连在一起,而且这些属于建议,不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3、C A 属于基础设施韧性建筑 B 属于经济韧性建设 D 属于制度韧性建设
4、能够承受自然、人为灾害和突发事件带来的冲击(1 分);快速有序应对(1分);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统(1 分),快速有效恢复正常状态(1 分)。
【评分细则】每点各给 1 分。
5、①首先引出了韧性城市的概念,提出了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结合发展的观点;②接着先分析智慧城市与韧性城市在建设的出发点与目标上的差异性,再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指出两者的结合点;③最后提出了“智慧—韧性城市”应具备全局视野,重视中长期规划的建议。
【评分细则】每点 2 分,合共 3 点得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