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盘问”如何不再纠结
①春节期间,网友编了两副诙谐的对联。一副描述回乡时亲朋长辈的盘问,上联“考了几分什么工作能挣多少呢”,下联“有对象没买房了吧准备结婚吗”,横批“呵呵呵呵”。另一副则是对这些盘问的“神回复”,上联“这个嘛呵呵呵呵”,下联“那什么哈哈哈哈”,横批“阿姨吃菜”。
②虽是寥寥数语,但返乡年轻一代遭遇“中国式盘问”的窘迫,跃然纸上。年前恐归中的纠结,年后压力下的逃离,故乡在很多人心中成了“想回去、回不去”的痛楚。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提问不也是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好奇吗?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单刀直入的盘问和虚与委蛇的回答,折射出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而这背后,则是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转型的大课题。
③“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故乡,绝不仅是舌尖的眷恋,更是精神的栖居、心灵的归宿。不过,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变动不居中,文化难免会逝者如斯。作家托马斯·哈代曾感叹英国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强硬的现代化支持者印度著名导演雷伊也在后期电影中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当前,走向城市的亿万国人,也正处身这样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
④有人汇集了近60位网友的春节回乡见闻,一个共同点是,物质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却仍显单调。在微博上,也有网友感叹:回家后与亲友甚至父母都无话可说,只能“举头看电视,低头玩手机”。而“中国式盘问”也正显示出,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文化鸿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让哪怕最亲近的人也难以彼此心灵拢聚。文化落差让很多人的乡愁无处安放,这是城镇化不能承载之重。
⑤那些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城镇、广袤乡村,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如若失去了这样的文化根基,我们的城镇化必将徒留空虚的躯壳。故乡不可能总是老模样,那只是一种原教旨的乡愁。不过,“中国式盘问”也让人审思,如何让我们的城镇化进程中“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这些不正是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蓝图吗?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中小城市需要抓住超越自我的发展契机,但更要思考的是,在这样的历程中,如何尊重文化记忆、承续历史、滋养心灵、形塑认同,让上演着文化变形记的人们,不再是永恒的漂泊者、异乡人。
(有删改)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13.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目的?
14.阅读全文,分条概括“中国式盘问”产生的原因。
15.结合语境,理解第⑤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意。
那些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城镇、广袤乡村,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
答
12.城镇化历史进程中要尊重文化记忆、承续历史、滋养心灵、形塑认同。
13.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举英国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以及印度著名导演雷伊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城镇化变动中乡村文化衰败的观点。
14.(1)故乡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思想和好奇;(2)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3)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衰败;(4)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鸿沟(或人与人之间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心灵的疏远)。
15.城镇和乡村在地图上尽管很渺小,但却孕育和形成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是我们精神文化的根基,也是心灵的归宿,表达了作者对城镇化进程中,人们精神家园失落这一现象的忧虑和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