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阅读答案

2020-12-21 17:18超越网

《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
①《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这个问题看似不可思议。学界普遍将《狂人日记》作为20世纪文学写实主义主潮的滥觞发轫。在一百年后,从科幻小说的角度来重新看待《狂人日记》,或许有些值得探讨的新颖启示。
②《《狂人日记》试图透过表象,“从字缝里”破解世界的真实状态,这是违反当时伦理规范,以及人的常识的。科幻小说的写作也是反常识、反直觉的。它将人们熟见的现实打破了,读者不得不借助一种全新的话语,来重建有关真实的知识。
③如果把《狂人日记》作为科幻小说来阅读,小说中发生的叙事结构变化,正对应着将“眼前熟悉的现实”悬置而发出虚拟的问题——“吃人的事,对么?”以及依照类似科幻小说那样的逻辑话语推导出、超越直觉感受、违反日常伦理的真实性。即吃人是古已有之的事,有整个知识价值系统可以推演的、存在于人性与知识的黑暗中、被人们视而不见的更深层的真实。
④王德威教授2019年在北大的演讲中,将鲁迅放在中国科幻的时间轴上。他指出科幻在写实主义文学主流之外异军突起,并借用鲁迅文学的一些命题和概念,解说当代科幻响应了鲁迅当年的“悬想”和“神思”。他在将当代科幻文学放在近代文学史、思想中思考时,参照往往都指向科幻与鲁迅的关系。
⑤在当代中国多位科幻新浪作家笔下(如刘慈欣、韩松、飞氘等),鲁迅都是一个经常重现的幽灵。比如韩松,在当代科幻新浪潮中,他被认为对鲁迅最有直接的继承,他的作品有意识地回应了鲁迅的一些主题。韩松把熟悉的鲁迅文学符号和标志语句,写进他自己科幻小说中,他笔下的主人公,往往像狂人那样,在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现实表象之下,窥视到难以置信的“真实”,如《地铁》里描写地底的时空结构变化,需要在认知上经过反直觉的努力,才能看见。韩松的主人公们需要克服“看的恐惧”。科幻的视阈跨越深渊,让读者看见“不可见之物”、像狂人那样在字缝里读出字来,在认知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结构、真相、未来甚至过去。
⑥《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这个标题的确是一个有诚意的问题,但作者并不期待有一个“是”或者“否”的确定答案。关键在于提问本身。问题本身包含着对于必然性、确定性的知识系统的挑战,借用现代量子物理学家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不可能在测量位置时不扰动动量”——《狂人日记》相对于科幻小说的位置已经“不可测”,这同时改变了观察者们在习惯上对《狂人日记》与科幻小说的性质认识,或者说这两者本身也变得“测不准”。
⑦常见的知识和文化系统告诉读者,《狂人日记》的发表对于中国文化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狂人日记》是鲁迅对《新青年》启蒙律令的遵命稳定学,但他有自己的怀疑和绝望:“狂人”是否也是吃人者呢?狂人是否最后也被吃,或者竟然更不幸被治愈——从而也加入吃人家庭?虽然起命于遵命文学,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形式与思想方面都走到了反传统——与反思这一革命姿态本身——的先锋位置。
⑧《狂人日记》的文本建构过程,经过了对于熟悉生活的陌生化,然后又经过了文化意识上的去陌生化,再熟悉化,经过了一百年来学者们和思想领袖的不断阐述,《狂人日记》有了一个周密完整的解释框架,任何提问都显得不出奇了——可以想象,对本文标题包含的问题,也可以很容易的作出判断:当然会有一部分读者断然拒绝将《狂人日记》视为科幻小说。但是,假如把这个理所当然逆转回去,从去陌生化的文化解释退回去,回到鲁迅最初对他面对的熟悉事物的陌生化处理,是否可见抵抗常规的梦魇异物?
⑨假设《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狂人从熟悉的温情舒适的现实生活中,看到其中深渊一般的恐真。他没有像别人那样拒绝“看的恐惧”,没有听从哥哥或者他人的道德劝诫和按照文化传统作出的老辈解释。微信公众号:魔都语文学堂狂人选择看向世界的深渊,一切都被译码、归零,他熟悉的梦境在塌陷。到此时,狂人意识到他自己也是那真相的一部分,也参与制造梦境,他意识到自己已无法走出这末日景象,他只能虚妄地寄希望于虚无飘渺的未来。狂人通过认知上的选择,把自己的平凡生活变成一部改变世界观的科幻文本。在此基础上,所有对于熟悉的认知,都变得有待检视了。狂人借助新的认知系统变成新的物种,新的人,或者真实的人,他获得一种新的眼光,以及整个新的理解力与想象力。
⑩当然如上的叙述,并不能证明《狂人日记》就是科幻小说。但假如第一次阅读这篇小说,而没有既成文化背景的读者,会怎样看待《狂人日记》?最近才为中国学者的一件事情是,最初翻译到韩文的时候,韩国读者将《狂人日记》作为“避暑小说”(也就是幻想小说)来对待。
3.第⑤段中“看的恐惧”具体是指                   。(2分)
4.根据文意,以下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从《狂人日记》读者无法窥见当时的伦理规范。
B.可以依照类似科幻小说的阅读方法来读《狂人日记》。
C.中国当代科幻作家都受到鲁迅创作思想的影响。
D.没有既成文化背景的韩国人无法读懂《狂人日记》。
5.对第⑥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借“测不准”原理将对《狂人日记》的思考引向深入。
B.作者提醒读者要注意这个提问本身包含的价值和意义。
C.这个提问使《狂人日记》和科幻小说两者“测不准”。
D.读者对《狂人日记》的认识已经不再那么单一,确定。
6.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分)
7.学校组织了一次关于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讨论活动。讨论一方认为《狂人日记》是写实小说,另一方则认为《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请你选择加入其中一方参讨论,并根据文中的相关论述,拟出三条具体的理由支持你的看法。(4分)


3.(2分)答案示例:在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现实表象之下,窥视到难以置信的“真实”(违反日常伦理的真实)产生的心理不适应感。
4.(3分)B
5.(2分)C
6.(5分)答案示例:先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然后通过比较和科幻小说的相似点初步论证《狂人日记》具有科幻小说反常识反直觉的基本特点。再由王德威的演讲引入以韩松为代表的当代科幻作家的作品加以具体论证。接着借用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深入反思提问本身的深层意义:对必然性、确定性知识系统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新解读和理解《狂人日记》。最后以韩国读者将《狂人日记》作为科幻小说来读的论据进行补充论证。
7.(4分)答案示例:①认为《狂人日记》是写实小说一方:《狂人日记》是鲁迅对《新青年》启蒙律令的遵命文学;创作于五四时期,中国的文化背景之下,是对当时中国中国现实以及传统文化的反思;生活在这个文化背景下的读者能读出自己熟悉的真实;鲁迅的创作是想引起“疗救的注意”。   ②认为《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一方:创作打破人们熟见的现实,反常识,反直觉;读者可以依照类似科幻小说的逻辑话语推导出超出直觉感受、违反日常伦理的真实性;鲁迅创作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走到了反传统的先锋位置;没有既成文化背景的读者将其看作科幻小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