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材料一;从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网络文艺以不可阻遏的趋势和不可思议的内生力量迅速

2020-12-17 17:49超越网

材料一;
从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网络文艺以不可阻遏的趋势和不可思议的内生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中国文艺在当代重要的实践之一。从产品数量、作者队伍、用户规模等维度考量,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网络文艺大国。然而,20多年的井喷式野蛮增长,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低俗、盗版、同质化严重、娱乐至上的不良倾向,导致人文价值混乱、行业生态恶化,等等。那么,如何实现网络文艺的快速、健康、高品质发展?努力提升全社会网络文艺素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正如网络文艺不等于“网络十文艺”一样,网络文艺素养也不等同于“网络素养十文艺素养”。文学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创作、传播和接受三个环节。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进化到今天的数字传播,网络文艺从单一媒介到融媒体,从虚拟现实(VR)到人工智能(AI),网络文艺工作者需要学习了解和熟练掌握数字科技与新媒介工具。当然,网络文艺的科技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工具化使用新媒介和数字化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网络文艺的互联网思维习惯、网络语言的创新精神等。
网络文艺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网络时代不是对创作者的知识储备要求降低,而是要有更为丰富复杂的艺术素养和人文底蕴要求。要知道,网络文艺尽管是一种新型文艺形态,但不是无源之水,它是在新媒介技术、时代生活、传统文艺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只有年轻的网络文艺创作主体自觉关注现实,紧贴时代,发扬和继承千百年来的中国文艺道统,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文艺成就,全面提升人文素养,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网络文艺精品。
我国的美育是个短板,这也许是不争的事实。网络文艺对于审美主体也即庞大的网络受众来说,以往的审美经验和知识储备显然存在较大缺失。理论界要积极研究新的审美范式,建构新的审美标准。作为泛文娱产业时代主要的文艺形态,网络文艺的审美方式也出现根本性变化,即从静态审美走向动态消费活动。网络文艺在审美领域提出新的时代课题,这就要求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具备完整的美学素养和审美品鉴能力,避免在消费主义的喧嚣中走向歧途。
由于网络文艺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具有多种特点,仅仅依靠网络作者的人文自觉、用户的审美能力提升和法律法规的规训与惩罚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网络文艺全产业链各个环节,自觉提升社会责任素养,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网络文艺商业机构在追求产业利润的同时,要做到义利兼顾,时刻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
全社会要把网络文艺作为一个完整、有机的生态体系来看待,共建网络文艺环境,优化网络文艺空间。这就有必要建立网络文艺素养的培育体系和提升机制,把网络文艺素养的检测和考评常态化、机制化。当然,在这过程中,也需要充分吸纳理论评论界和专家学者参与进来,发掘和培养文艺消费与鉴赏批评的引领力量。
(摘编自李安《网络文艺素养,你我都要有》)
材料二:
伴随互联网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文艺向社会精神文化领城加速渗透,正在迅猛成长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塑造力量。网络文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中要想发挥更大作用,就迫切需要更加深度化、体系化的理论指导。
网络文艺生产、传播、消费各环节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所以,人民生活是文艺的创作源泉,人民群众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与历史上许多新文艺类型的发生和成长一样,网络文艺在其“野蛮生长”初期也曾存在一些争议,但其天然的人民性终究会得以充分彰显,人民坐标在自我认知中会逐步得以强化,这既是其理论自信的根源,也是其理论建设的基点。
作为新生事物,网络文艺实践直观体现了诸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但在触及文艺本质属性上有所建树的不多。这些交叉研究虽可以为网络文艺基础理论建设提供丰富养分,却不能替代文艺的本质规律。网络文艺的本质属于文艺范畴,同时是一般文艺范畴的全新创造和发展。所以,既不应把网络文艺和与之相关的商业运行,娱乐消费等混为一谈,也不能把网络文艺看成传统文艺形态与传播媒介、传播技术的简单叠加。新的文艺形态必然具有新的内在属性和独特规律。只有不断深化探究其本质属性和独特规律,才能够真正夯实网络文艺理论支点,充分激发理论自觉。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创作。网络文艺当然不能例外。我们对网络文艺所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梳理解决的思路、方法.过程,恰恰正是网络文艺基础理论建设丰富的切入点和增长点。近年来,网络文艺创作的精品化取向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大幅增长、评价唯浏览量、唯点击率弊端的普遍消除,都是在通过发展实践不断丰富完善着网络文艺的理论建设。
当下,网络文艺日新月异,可以说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敏锐的探测器,其基础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建设已是当务之急。当然,这一基础理论体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是一个与实践并行发展、相互促进的过程,而这恰恰也正是理论建设的魅力与活力之所在。
(摘编自彭宽《网络文艺是现实生活的敏锐“探测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艺是随着互联网兴起而产生的一种新文艺形态,发展速度非常快,它覆盖了中国文艺在当代的全部重要实践。
B.文学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创作、传播和接受这些环节,而其中传播方式的变化较突出,网络文艺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
C.网络文艺的审美方式与传统文艺的审美方式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后者的审美方式对前者来说起不了作用。
D.网络文艺虽属文艺范畴,但又在后者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与发展,这导致了当下揭示网络文艺本质属性的理论建设难有建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然我国是网络文艺大国,作品数量多,作者队伍人数多,用户规模大,但一些问题的出现影响到网络文艺的高品质发展。
B.近年来,网络文艺创作的精品化取向、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增多、评价机制的改变等实践对网络文艺的理论建设大有益处。
C.年轻的网络文艺创作主体只要自觉关注现实,在继承发扬和借鉴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就能创作出网络文艺精品。
D.网络文艺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用很大,其理论体系的建设要与实践并行发展,相互促进,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网络文艺理论建设中必备元素的一项是 (  )
A.扣住网络文艺理论建立和建设的紧迫性
B.扣住网络文艺实践中的诸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C.扣住网络文艺中新的内在属性和独特规律
D.扣住网络文艺中天然的人民性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网络文艺创作应具备哪些网络文艺素养?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1、B
2、C (表述绝对化,原文为“只有年轻的网络文艺创作主体自觉关注现实……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网络文艺精品”
3、A  只是揭示了网络文艺理论建设的当务之急,并不是网络文艺理论建设中的必备元素
4、①先从网络文艺的作用谈起,引出网络文艺理论建设的迫切性;②再从网络文艺的人民性与本质属性方面分析如何进行网络文艺理论建设;③接着指出近年来网络文艺理论建设通过发展实践来丰富完善;④最后指出网络文艺理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5、①科技素养。掌握工具化使用新媒介和数字化技术,具有互联网思维习惯、网络语言的创新精神和科技审美素养等。②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发扬和继承千百年来的中国文艺道统,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文艺成就,全面提升人文素养。③美学素养。积极研究新的审美范式,建构新的审美标准。④社会责任素养。全产业链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