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全球所有塑料制品中,近八成被填埋或散落在环境中,可能200年也无法降解。因此,我国在2008年开始施行“限塑令”,以期通过价格杠杆,提高塑料袋的成本,从而激发公众环保意识,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实现环境友好。
走过11年,“限塑令”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我国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巳由2008年前一度超过20%下降为目前的3%以内。很多人环保理念增强,养成了自带购物袋、小推车的习惯。但“限塑令”的执行效果还难言理想。一些大超市、连锁便利仍大量提供“限塑令”范围之外的保鲜膜、保鲜袋等塑料制品;在一些店面,“限塑令”被简化执行为“卖塑令”。在菜市场、小超市等场所,塑料袋则是随意取用。“限塑令”不断遭遇新难题。
(摘编自寇江泽《让“限塑”成为一种自觉》,《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4日)
材料二: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堪称“禁塑令”。
在强力“禁塑”措施的影响下,塑料制品产业必然会受到冲击。那些从事塑料生产加工的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经营方向。比如,将生产重点转向可降解材料,只有全产业形成了自推广环境友好型材料的意识,才能从源头减少塑料污染。
现阶段,减少塑料制品使用,对普通人而言,多少会增加生活习惯上或生活成本上的麻烦。不过,环保不仅是一句口号,践行环保理念、维护生态环境确实是需要成本的。面对塑料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破坏,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让“禁塑”措施落到实处,离不开其他措施的配合。例如,落实垃圾分类也有利于减少塑料污染。只要塑料得到集中处理,而不是流入自然环境,其危害就是可控的。
(摘自王钟的《“禁塑令”让治理塑料污染走出疲态》,《光明日报》2020年7月22日)
材料三:
2018年,中国全面禁止“洋垃圾”,东南亚成了“接盘侠”。但不到一年,激增的洋垃圾数量让东南亚等国面临严峻的塑料垃圾治理挑战,2019年,东南亚国家也纷纷向洋垃圾说“不”。同年联合国通过《巴塞尔公约》,控制塑料跨境转移。“无处可逃”的塑料垃圾正在倒逼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强环保治理。
在过去的一年,各国或启动立法,或继续扩大禁令范围。如,阿尔及利亚将对塑料袋征收更高的税金,法国公布“无塑海滩”宪章,纽约市内的餐饮店将不能再使用一次性的泡沫塑料餐盒……
除此之外,各国还各有妙招。如,印度的阿克萨尔学校用废塑料“抵学费”,规定全校学生每人每周必须从自家或当地收集20件塑料废品并上交学校,凭此免除学费;哥伦比亚陶氏公司同非营利组织一起利用废塑料制成砖块建造学校;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去年6月开发出一种可以将日常塑料垃圾转化为航空燃料的技术……
智慧的人类正在巧妙利用废旧塑料,相信人类能应对塑料污染带来的挑战,守护好绿色家园。
(摘编自《2019 年全球十大塑战指南,让禁塑不再难!》,《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公众号2020年1月1日)
4.下列对治理塑料污染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高塑料袋的使用成本,发挥价格杠杆作用,让消费者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以此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是我国2008年出台“限塑令”的初衷。
B.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从“限塑”到“禁塑”,应对塑料污染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升级。
C.由于塑料垃圾治理形势严峻,以及联合国通过《巴塞尔公约》给予法律支撑,截至2019年,亚洲多国纷纷加强环保治理,对洋垃圾说“不”。
D.提高征税额度、公布宪章、停止使用一次性泡沫塑料餐盒等措施的出台,反映出各国对塑料制品的危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正在积极应对。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限塑令施行11年,在减少塑料袋使用和培育公众环保理念方面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新难题不断出现,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B.在“禁塑”措施落实过程中,只要有其他措施的配合,比如落实垃圾分类,减少塑料垃圾流入自然环境的数量,就能使塑料污染的危害可控。
C.中国全面禁止“洋垃圾”,说明中国治理塑料污染的压力不仅仅来自国内塑料制品的过度使用,也有从国外“舶来”的大量塑料垃圾的侵扰.。
D.印度、哥伦比亚、美国等对塑料垃圾巧妙利用,其实质正是推进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是人类应对塑料污染带来的挑战的智慧体现。
6.塑料污染治理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配合,我们应该做出哪些改变?请结合材料概括。
答
4.C C项,强加因果。材料三是说“2019年,东南亚国家也纷纷向洋垃圾说‘不’。同年联合国通过《巴塞尔公约》,控制塑料跨境转移。”可见“联合国通过《巴塞尔公约》给予法律支撑”与“东南亚国家也纷纷向洋垃圾说‘不’”在同一年,二者并不构成因果关系。
5.B B项,“只要有其他措施的配合……减少塑料垃圾流入自然环境的数量,就能使……危害可控”错误。据材料二“只要塑料得到集中处理,而不是流入自然环境,其危害就是可控的”可知,“减少塑料垃圾流入自然环境的数量”是无法“使塑料污染的危害可控”的。
6.(1)国家:要加强监督管理,让“限塑”“禁塑”措施落到实处;要采取其他措施与“禁塑令”配合,控制塑料垃圾流入自然环境;要借鉴他国有效经验,开拓新思路,巧妙利用废旧塑料。
(2)塑料制品产业:要树立环保意识,转变经营方向,从源头上减少塑料污染。
(3)普通消费者:要改变生活习惯,在生活成本上有所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