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数据和故事(有删改)
(1)关于“大数据”有句名言:“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2)在这句话中,大数据俨然成了一个新的“上帝”,人容易在如此理解里被大数据所管控,不时地失去自我主体位置,最终导致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迷惘与失误。
(3)通俗理解,“大数据”即是“大量”的数据。它解决了以往小部分数据时,必须由局部去推测整体的困难。如在大海航行时,航行者发现冰山一角,以往必须借助某种“算法”,去推测冰山的大小;在冰山“大数据”可得到时,整个冰山便容易把握,航行者不需要任何“算法”去推测。而且,如果数据可以“大”到无所不包的“全量”时,人类就能够呔大地提高趋利避害的准确性。试想,当你一眼就看清全部冰山,你自然就能够准确地安全航行。可见,大数据特别是“全量”的数据具有直观、结构清晰的特点,人类通过它,能够迅速把握事物的整体、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毫无疑问,大数据是人类一种功能强大的工具。
(4)“功能强大”常常是被人们夸大的基础,而夸大的最高境界就是将被夸者置于神龛之上。当大数据经拥戴走向登峰造极时,它作为人的工具的特性便急剧弱化;相应地,它被赋予了某种超越工具的特性,大有替代人作为主体的部分作用。收集数据也好,分析数据也罢,特别是使用数据,本来都是人作为数据的主宰者所为。然而,大数据的神化,让这一切转化成了人在数据之下的被动适应——收集的数据越“大”,事物的直观性、整体性就越强,发展的趋势似乎就越容易把握,问题的解决办法似乎就越明了,数据自身的主体功能似乎就越发突出,人对数据的使用就越容易被数据对人的指挥所替代;而数据的指挥越是强势,人就越容易屈从于数据的管控,这又会刺激起人们更多地去收集“更大”的数据,进而叠加性地加固数据对人的指挥。在这样的格局之下,人退居于次位。
(5)这不是一种逻辑演论。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大数据”的人们,已经有了“宁可相信数据,也不相信人”的初步理念。例如,一些公司招聘新员工时,完全依赖于各种类型的考试成绩单和就读学校、学历、学位等组成的“大数据”,“准”比尔·盖茨、乔布斯类人士,肯定进入不了选择范围。在法律界,用“大数据”来分析人的犯罪倾向,并预测犯罪行为,提前给予监控,这实际上是对未来的犯罪可能而非实际犯罪行为进行惩罚,显然有损于人的尊严;犯罪学上有“犯罪性”和“犯罪”的区分,前者只是犯罪心理倾向,大量存在于人们之中,并非只有犯罪的人才有,即使用“大数据”分析某人的犯罪性,也不能认定犯罪行为一定发生。过于绝对地依赖和笃信数据,不仅在具体事项里会出差错,重要的,是人的主体性被侵犯,不论他们是招聘者还是被招聘者,也不论他们是“犯罪”的怀疑者还是被怀疑者。这些情况正符合西方人关于人的“异化”之说。
(6)其实,就人类说话的方式而言,除了数据,我们还有故事。故事和数据的不同,在于数据很大程度上是已经存在甚至于记录下来了的真实信息,而故事则可能含有前者,还可以去“虚构”或是“创造”。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人们的交流和交往,少不得数据,也少不得故事。有时候,故事的重要,还在数据之上。
(7)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圣经》,它就是由故事组成的。其中有数据,有他类信息,更有某种“上帝”赋予人类的精神期盼——实质是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和价值理念的创设,或者说,是人类精神世界里的一种意识形态构建。正是这样的构建,创造了西方世界的文明史基础。《圣经》的历史地位高度,自不待言。
(8)华夏文明的历史何尝不是如此?许多历史学家,只能依据历史留下来的有限资料或“数据”,去分析、推测甚至于想象历史的过程,构建某种历史观或是意识形态。我们当下看到的华夏文明史,有真实的历史记录,更多的则是历史“故事”的创造。在某种意义上讲,历史中的大多数细节,不是历史中人的言行自然记录,一定是他人或史家的推测或“虚构”。延续着中华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传统或价值观,并不因为这些“虚构”而失色。相反,正是它们,组合成了较为清晰的文明色谱,让后人承接了文化的精髓而繁衍了强大的华夏民族。
(9)现代计算机、网络、传感和移动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出了大数据的时代。当下人类历史的许多细节,已经被有形和无形中存在的设施所自动记录,并且由庞大的存储系统保留下来,不再需要史家的“虚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纯粹技术的角度讲,这是可能的。可以想象,当人类一切的言行,自然界的所有变化,都能够时时刻刻地被传感器、移动网络和存储设备所收集时,历史本身的“大数据”就已经集合起来,“虛构”历史细节的空间就没有了。
(11)然而,即使是史家完全没有必要去“虚构”历史,也无法不去“创造”由史而来的价值观、信仰或是在精神层面上完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于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延续的正向理念。现代的数据可以是很大,但它们不会自动地生成价值评说和善恶区分,更不会自动形成某种意识形态。由大数据组成的历史经历,有其自身的存在逻辑,却未必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合理存在,如一味追求经济速度的发展经历,并不表明人类美好未来会在此种速度下到来。只有人类自身和谐、圆融地发展,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才是人类的长久发展之道。当历史的细节不需要“虚构”时,人类历史的信仰和价值观,仍然还是需要创造的。事实上,以往史家“虚构”历史细节,根本不是就“虚构”而为,而是冲着信仰和价值观来的。
3.第(1)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5)段中“异化”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9)段的横线处,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下列各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虚构”的就不是历史?
B.然而是不是虚构一旦没有了,数据就会成为值得信赖的“历史学家”?
C.然而是不是技术手段的进步,最终会将人类社会的一切都自动记录下来,从而消灭史家的”虚构”呢?
D.如果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历史学家有消失的必要呢?
6.下列各个选项中,人类对数据的认知,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大数据”的认知问题上,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始终应当是第一位的。
B.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会成为“全量”数据。
C.由于“量变带来质变”,大数据会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
D.人类使用大数据的方式,正是自身信仰和价值观的体现。
7.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
3.“除了上帝”,更强调是(所有)人类,这样将“大数据”的功能绝对化或夸大了大数据的功能,有极度夸大或强调的作用。
4.人类的创造物反过来管控人,挤掉人主体地位的情况。人的主体性被大数据侵犯。
5.C 结合“当下人类历史的许多细节,已经被有形和无形中存在的设施所自动记录,并且由庞大的存储系统保留下来,不再需要史家的‘虚构’”“从纯粹技术的角度讲,这是可能的”等分析,注意文章下段解释的句子“‘虚构’历史细节的空间就没有了”。分析选项内容,C项正确。故选C。
6.B B项,“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会成为‘全量’数据”错误。原文只是说“如果数据可以‘大’到无所不包的‘全量’时”,选项把“如果”的内容变为“现实”。故选B。
7.①作者引用大数据名言提出观点,人类对大数据的极度依赖会导致人类主体性丧失。②接着作者辩证地论述了大数据的优点和极度化后的危机,并指出现实中人类已经出现只相信数据的初步理念。③作者指出了故事的重要性在于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和价值理念的创设,故事是人类精神世界里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④最后作者认为要运用故事,保留、创造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才能获得主体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