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不学诗,何知疫?》阅读答案-杨应奇

2020-10-29 14:56超越网

《不学诗,何知疫?》
杨应奇
①“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日本在援助中国的物资上写上这八个字,在让人感到暖心的同时,又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雅。
②在这特殊时期,《诗经》中除了有这些特别暖心的诗句,还有许多关于病疫流行及防治的描写。“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何日斯沮?”((小雅·小旻))就是描写周幽王时期发生的一场病疫。这句诗的意思是:上天阵临的瘟疫在肆虐,无情的茶毒人间,可是防治的政策摇摆而又乖僻,这样的日子哪天才能终止。《诗经》中还有许多防治病疫的措施和药物,对于今天我们如何应对疫情有许多启发。
③《诗经》中有记载高温杀菌的。在与病疫斗争的过程中,中华先民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智慧,这首先体现在各类抗疫防病的民俗仪式中。《庭燎》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描述了周代王宫夜晚燃烧竹竿的习俗。正月初一在庭院里燃烧竹子是为了驱赶“山臊恶鬼”,山臊是一种生活于山间的鬼,往往喜欢在春节前后袭扰民间,造成严重的疫病。烧烤竹竿、驱除山臊的仪式反映了先民在高温杀灭病毒方面的认知。
④《诗经》中有描写饮酒除疫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网上曾说饮酒可以杀死病毒。虽然这未必科学,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喝酒避疫是一种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诗经》中饮酒可以解忧,可以祭祀,可以庆贺,可以饯行,也可以保健除疫。如《豳风·       )中“八月剥枣,十月穫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这里的饮酒就是说可以除病长寿。《鲁颂·泮水》“鲁侯戾止,在泮饮酒。既饮旨酒,永锡难老。”此诗记鲁僖公派兵征伐淮夷,取得胜利,鲁僖公在泮宫设宴庆贺,祝愿健康长寿。正如《黄帝内经》中说酒的医疗作用是“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孙思邈将酒评价为:“一人饮,全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历代中医认为,“酒为百药之长”,对其本身的药用价值,以及以其制备药酒而使药力大增的作用倍加推崇。古人还喜欢饮用雄黄酒、朱砂酒等药酒,并以酒拌水洒喷庭院及内室,目的都是为了防毒避害。
⑤《诗经》中有中药防病的诗篇。《诗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由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也较广泛地记录了阴阳、五行、脏腑、疾病、药物、治疗、保健等医学内容。《诗经》中记录各种花草约有149余种,可以作为药物的有60余种。记录木本药的有20余种,如桐、柏、梨、槐等。记录虫类药物的有90余种,如鸿、蟾蜍、虿(全蝎)……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有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利用身边的药材祛除病魔。
⑥《诗经》中有富于诗意的植物名字,实际上也是防病治病经常用到的中草药。其中以中药命名的诗词就有多首,例如《卷耳》《茉苜》《木瓜》《蒹葭》等。《卫风·木瓜》中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可玩可食的青黄色木瓜,是情人间的赠物。药用首载于魏晋间《名医别录》,名木瓜实,谓主湿痹邪气,霍乱吐下,转筋不止。《卫风·伯兮》中的谖草,即今之萱草、金针菜,认为能舒畅情志,令人忘忧。《郑风·溱洧》中的蕳,是一种芳香的兰草,用之沐浴或佩带,可芳香辟邪,带来安康吉祥。《王风·采葛》中的艾、多首诗涉及的蒿之类,采来晒干扎把,点燃作灸用止痛,或生烟熏蚊,或烧灰淋水取汁浣衣,都是当时的药用植物。《国风·周南》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一段,恐怕也是《诗经》中普及率相当高的名句。诗人用春天桃花的艳丽娇美来形容少女的美好年华,诗中描述出一幅“人面桃花,相映成趣”的田园风光,使人产生无比美好的遐想。所以桃花自古以来都是人们趋之若鹜的观赏植物,有关桃花的诗文可以说汗牛充栋。可是桃的花以及花开后结的果实却是药。
⑦你再仔细看看,《诗经》中还真的有用来清肺化痰、止咳去热防治肺炎的中草药。《国风·蒹葭》中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可不只是一首缠绵爱情诗,这里的“蒹葭”就是芦苇。芦苇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里,用的是苇茎部分,叫“苇茎汤”,主要用于治疗肺痈,具有清肺化痰、逐瘀排脓的功效。《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其中的“杞”就是枸杞,“桑”指桑树,一般入药桑叶用于外感病、桑白皮用于肺热咳嗽,桑葚用于补肝肾。
⑧《诗经》有善待自然的诗篇。恩格斯说: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自然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诗经》中有许多告诫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诗篇。《小雅·鱼丽》是一首描写贵族宴飨宾客的诗。“物其有矣,维其时矣”表达了周人的自然资源保护观。毛传曾评:太平而后微物众多,取之有时,用之有道,则物莫不多矣。意思是说,物产所以丰足,鱼兽所以敷用,关键在于人的“取之有时,用之有道”。人类要生存发展,不可能不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但开发利用必须合理适度。《鱼丽》强调的“时”代表了自然资源规律,遵循这一规律,山中草木、水中鱼鳖、林中野兽就会成为人们可以持续利用、永不枯竭的资源。周代规定春夏两季严禁采伐林木,季秋之月“乃伐薪烧炭”,仲冬之月“则伐木取竹箭”,以保护山林资源。又规定在动物繁衍生长的春夏季节,严禁捕捞斩杀,孟春之月“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天飞鸟,无庚无卵”,仲夏之月“无大田猎”,季夏之月“令渔师伐蛟取鼍,登龟取鼋”。
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在这特殊时期,我们何不再读一读《诗经》,宅在屋中亲近诗词中大自然,相信你一定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有删改)
4. 第④段中的划线句选自《诗经·豳风·_______》篇目名。
5. 下面选段是从原文当中截取的,根据文章段落的内容,应该填入到(   )
《国风·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这里所说的“芣苢”实际上是车前草,其叶和籽都入药。中医认为车前子有利水清热的功效。用于热淋涩痛,暑湿泻痢,痰热咳嗽,吐血衄血,痈肿疮毒。
A. 第④段              B. 第⑤段              C. 第⑥段              D. 第⑦段
6. 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作者意图表达的一项是(   )
A. 日本在援助中国的物资上的八个字让人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B. 《诗经》中有许多防治病疫的措施和药物,对当下疫情有启发作用。
C. 《诗经》中那些描写饮酒除疫的生活经验以及文化习俗是不科学的。
D. 从《诗经》中可看出利用身边药材祛除病魔的传统在我国历史悠久。
7. 请分析第⑧段划线句引用恩格斯的话的作用。
8. 《长江日报》记者认为在疫情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表达不如“武汉加油”有感染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4. 《七月》  
5. D  
6. C 
7. 内容上,引用恩格斯的话,告诫人们不要企图战胜自然,从而扣住本段主题:人要善待自然。
结构上:引出下文对《诗经》中“告诫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内容的论述。
效果上:引用名人的话语,增强说服力与感染力,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反思。 
8. 不同意:“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更有感染力。
内容表达:“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表明面对“疫情”这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我们中日两国同仇敌忾,同舟共济,契合中日一衣带水的地缘文化联系。
表达方式:“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表达含蓄势水,引发读者思考、回味,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中日携手战胜疫情更加耐人寻味。
中心思想:这里两句话充满了慷慨激昂、豪迈乐观以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这种精神和勇气使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值得永久发扬和继承。
同意:“武汉加油”更有感染力。理由:
(1)言简意赅,通过精炼的语言传递了坚定的支持和必胜的信念。而“岂日无衣,与子同裳”则因为语意的含蓄和解读的多样性,削弱了战斗力。
(2)“武汉加油”,用拟人手法,形象传递祖国大家庭对武汉人民的坚定不移支持,可谓言浅意深,而诗歌则会因为阅读者的文化修养和身处疫情中的紧张情绪,未必带来较好的稳定人心效果。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出自《诗经•豳风•七月》,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选段以芣苢为例,阐述了《诗经》所记载的车前子还可以是清热止咳的中草药。
A项,第四段主要阐述《诗经》中描写饮酒除疫的诗篇。与选段内容不符;
B项,第五段概述了《诗经》中有中药防病的诗篇。此段为概述,不适合具体举例;
C项,第六段具体阐述《诗经》中富于诗意的植物名字,实际上也是防病治病经常用到的中草药;
D项,第七段具体阐述《诗经》中用来清肺化痰、止咳去热防治肺炎的中草药。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
C项,“不科学”分析错误。从“在与病疫斗争的过程中,中华先民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智慧,这首先体现在各类抗疫防病的民俗仪式中”中可知,饮酒除疫的生活经验以及那些文化习俗是符合科学的。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要句子的作用。
首先概括句子的内容:不要企图战胜自然,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然后联系上下文,从结构上考虑:承接上文《诗经》中人们利用大自然中的植物防病治病的内容,引出下文《诗经》中“告诫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表达效果:引用名人名言,使所论述的观点更具权威性,增加了说服力。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可以从内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赏析“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和“武汉加油”两句话。
内容上:“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更侧重中日两国深厚的同袍之情和同仇敌忾、同舟共济的精神,“武汉加油”则简短有力地传达出鼓励和支持。
修辞手法上:“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使用了对偶,而且出自《国风•秦风•无衣》,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敌当前,士兵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场景和澎湃的英雄气概。“武汉加油”,使用拟人手法,形象传递祖国大家庭对武汉人民的坚定不移支持。
表现手法上:“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表达含蓄,容易引发读者思考、回味。“武汉加油” 直抒胸臆,情感强烈,颇具感染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