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是一种乡愁,是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想回家的冲动。”汉语说“家乡”,“家”与“乡”连称,所以“乡愁”也就是想家的愁思。钱钟书在《说“回家”》中,把诺瓦利斯那句德语中的乡愁更准确地译成“思家病”,并且说:“回是历程,家是对象。历程是回复以求安息;对象是在一个不陌生的、识旧的、原有的地方从容安息。”家是庇护身心之所,让人心安理得,无挂无碍,自适自在,究竟圆满。《百喻经》曰:“以我见故,流驰生死,烦恼所逐,不得自在。”我们在人世间历尽了风雨,尝够了辛酸,劳苦倦极,疾痛惨怛,穷则反本,于是不由自主地思念起家乡的岁月、童年的时光,心理上即刻想回到母亲的怀中,被环绕,被呵护,获得一种彻底的安全与信托。
所以,乡愁是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追忆,也是与目前难于应付的个人状况达成的妥协,希望这是暂时的,我就要走到老路上,我就要回到老地方,我最终要回到一个摇篮般单纯的经验中去。乡愁与过去、母亲、童年、自然这些名词可以互换,又总是与朦胧、暧昧、惆怅这些形容词相联系,又苦又甜,是一种甜蜜的忧伤,或者如赫尔德所说的,是一种高贵的痛苦。举鲁迅的例子吧,其现存最早的文字《戛剑生杂记》,是他少小离家去南京进江南水师学堂所写的随笔,透露出鲁迅的故乡情结同样开始于感伤的行旅:“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故予有句云:日暮客愁集,烟深人语喧。皆所身历,非托诸空言也。”南京距绍兴水路也不过七八百里,在少年鲁迅的念中却有万里之遥。为何要如此放大呢?因为自我戏剧化。“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都是熟到骨子里的诗句,非万里不足以称天涯,非天涯不足以称游子。斜日、暝色、老亲、弱弟、柔肠,所有这一切都是阴性的、低音部的、暗色调的。这就是乡愁的滋味,它温和、细腻、私密,令人情不自禁耽溺于其中,简直算得上情感上小小的纵欲了。所以说,乡愁是一种病,但却是一种审美的病。
(选自江弱水《诗的八堂课》,有删改)
27.概括画线的“自我戏剧化”在文中的内涵。
28.作者以鲁迅《戛剑生杂记》为例的用意何在?
29.为什么说“乡愁是一种审美的病”?
答
27.过分夸张行程之遥;着意渲染离乡之愁。(每点2分)
28.证明人的故乡情结常常开始于感伤的行旅;证明乡愁是对逝去的美好人事的追忆;证明乡愁是一种甜蜜的忧伤或是高贵的痛苦。(每点2分)
29.与乡愁有关的意象或人事(1分)具有阴性的、低音部的、暗色调的特点;(1分)乡愁的情感特征(1分)能使人耽溺于其中而不能自拔。(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