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近期,都市情感剧《都挺好》的热播引发了全民大讨论。究其原因,也许与这部“现象级”电视剧的创作者将人物塑造回归于人本理念核心,将情节构筑扎根于现实主义基础的创作手法不无关系。
在人物塑造方面,《都挺好》以符合人物性格的成长发展和情感转变为戏剧主干,而非以机械性的情节冲突推动故事。在愚昧强势的母亲去世后,除了不得不应付自私虚伪的父亲、愚孝无能的大哥、刻薄暴力的二哥折腾出的“一地鸡毛”,女主角苏明玉还要在情感纠葛、职场纷争间疲于奔命。然而,即便心负童年的阴影羁绊、即使也曾迷惘和失落,苏明玉依旧选择了独立自强、直面困境,在混沌的伦理困局中坚守光明。
而剧情矛盾点的设计上,《都挺好》始终在通过人物引发矛盾的同时,力图以现实主义的主基调将影视剧外的百态人生和社会热点巧妙地刻画交织于光影冲突之中,从而勾勒出具备真实的时代轮廓和讨论空间的艺术场域。实际上,无论是电视剧、电影还是小说或戏剧,现实主义文艺作品的虚构故事背后,那些真正引发观众悲欢共鸣的泪点和笑点,往往是值得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警醒和反思的情感纽带所在和人性矛盾关隘。
在融媒体时代,将时代艺术之光与主流风尚相结合,创作出令青年受众同样喜爱的文化趣味,全面洞悉新时代的社会现实,仅仅是《都挺好》还远远不够。任何一部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中,精湛的拍摄技巧和跌宕的情节设计固然重要,然而饱满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更不可或缺。
(选自《光明日报》2019-04-03,有删改)
材料二:
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最初认知和感受的世界,你的原生家庭是怎么样的,你对世界的认知可能就是什么样的。《都挺好》进入了对原生家庭的深入剖析。不少女性观众对苏明玉这个角色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有些男性观众也从苏明哲、苏明成的性格悲剧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像苏家这样的原生家庭其实并不鲜见。问题是,我们该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可能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
苏明玉为我们做的一个极好示范是——赶紧断奶,尽快实现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只有这样,才能早日从原生家庭解脱出来。但经济独立了,是否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割裂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事实上,我们难以与原生家庭割裂——物质上的割裂可能还更容易,精神上的割裂更困难。
(选自《澎湃新闻》2019-03-04,有删改)
材料三:
跳出电视剧集的本体而论,《都挺好》在此时出现并收获不少好评的意义,或许还在于:它印证着艺术创作审美及其背后折射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曾几何时,家庭题材剧集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强调统一与和谐,强调父母对子女、个人对家庭的付出,乃至不和睦、不融洽的元素往往在创作中被定义为负面、消极的剧情动因,是最终必须要被消解掉的。而在《都挺好》的叙述中,我们却发现,家庭问题中那些不和谐的音符可能是中性的、可能是有情可原的,并且可能是更符合客观存在的。家庭题材剧的主旨内核在《都挺好》中开始有从“整体利益”向“个体感受”松动的倾向,这也是一种创作进步的象征,它意味着,新生代的创作者与观看者都逐渐看清、接受并重视“独立个体”的意义。而当每一个独立个体的需求能被看到且能被尊重时,“家庭”的意义也许将会更立体、更丰富、更现代。
此外,通过观众评论《都挺好》时发出的“求编剧不要强行给大团圆结局”的呼吁,我们也能捕捉到大众对于家庭题材类电视剧欣赏观念转变的信号。近年来国产家庭剧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虽然电视剧集作为大众娱乐产品的属性并未改变,但大环境的观赏水准和评价体系与过往早就不可同日而语。在家庭剧普遍性花团锦簇的大团圆结局中,开始有观众期待有更多留白、有更多其他不同的剧集收束方式。这是观众审美观念的成熟,亦是对创作的鞭策与挑战。
(选自《北京日报》2019-03-15,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都市情感剧《都挺好》能够引起强烈的社会效应,完全归功于该剧的创作者独特的创作方法——将情节构筑扎根于现实主义基础。
B. 现实主义文艺作品中故事情节是可以虚构的,但是那些真正引发观众悲欢共鸣的泪点和笑点,都是值得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警醒和反思的情感纽带所在和人性矛盾关隘。
C. 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当所有的独立个体的需求能被看到且能被尊重时,“家庭”的意义就一定更立体、更丰富、更现代。
D. 女性观众都能对苏明玉这个角色有强烈的情感共鸣,男性观众都能从苏明哲、苏明成的性格悲剧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三中,作者认为,《都挺好》在此时出现并收获不少好评的意义就在于印证着艺术创作审美及其背后折射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B. 《都挺好》体现出家庭题材剧的主旨内核开始有从“整体利益”向“个体感受”松动的倾向,这也是一种创作进步的象征。
C. 苏明玉的经历告诉人们,只要实现了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就能早日从原生家庭解脱出来。
D. 在材料一中,作者认为衡量一部影视艺术作品是否优秀,精湛的拍摄技巧、跌宕的情节设计、饱满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同等重要。
9. 以上三则材料中,《光明日报 》《澎湃新闻》《北京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
7. B
8. B
9. ①材料一侧重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探讨《都挺好》热播的原因;②材料二借助《都挺好》分析了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对人的负面影响;③材料三侧重探讨《都挺好》广受好评的意义。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完全归功于”错,结合“也许与这部‘现象级’电视剧的创作者将人物塑造回归于人本理念核心,将情节构筑扎根于现实主义基础的创作手法不无关系”分析可知,原文只是推测。C项,“就一定”错。结合“而当每一个独立个体的需求能被看到且能被尊重时,‘家庭’的意义也许将会更立体、更丰富、更现代”分析,选项忽视了原文的“也许”。D项,“女性”和“男性”错。结合文本内容“不少女性观众对苏明玉这个角色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有些男性观众也从苏明哲、苏明成的性格悲剧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分析可知,原文中分别是“不少女性”和“一些男性”。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就在于”错。结合“或许还在于:它印证着艺术创作审美及其背后折射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分析可知,原文只是说“或许还在于”。C项,“只要……就……”错。结合文本内容“尽快实现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只有这样,才能早日从原生家庭解脱出来”分析可知,“只要……就……”表述绝对化。D项,“同等重要”错,结合“任何一部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中,精湛的拍摄技巧和跌宕的情节设计固然重要,然而饱满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更不可或缺”分析可知,“同等重要”于文无据。故选B。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材料一,结合“近期,都市情感剧《都挺好》的热播引发了全民大讨论。究其原因,也许与这部‘现象级’电视剧的创作者将人物塑造回归于人本理念核心,将情节构筑扎根于现实主义基础的创作手法不无关系”“在人物塑造方面,《都挺好》以符合人物性格的成长发展和情感转变为戏剧主干,而非以机械性的情节冲突推动故事”“而剧情矛盾点的设计上”等分析可知,侧重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探讨《都挺好》热播的原因;材料二,结合“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最初认知和感受的世界,你的原生家庭是怎么样的,你对世界的认知可能就是什么样的”“我们该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可能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等分析可知,借助《都挺好》分析了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对人的负面影响;材料三,结合“跳出电视剧集的本体而论,《都挺好》在此时出现并收获不少好评的意义,或许还在于:它印证着艺术创作审美及其背后折射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通过观众评论《都挺好》时发出的‘求编剧不要强行给大团圆结局’的呼吁,我们也能捕捉到大众对于家庭题材类电视剧欣赏观念转变的信号”等分析可知,侧重探讨《都挺好》广受好评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