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孔子的德治之学》阅读答案

2020-05-05 13:11超越网

孔子有关“德”的论述和“德治”的思想,对中国古代伦理和政治思想的发展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借鉴孔子的“德治”之学,把“法治”与“德治”结合,对于建设民主法治的现代社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德”是孔子阐发的儒家伦理范畴,专指道德、品德。孔子讲的“德”内容宽泛,如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让、中庸等,他倡导人们崇德、修德,以德报德,提高民德。
孔子提出德治的思想,就是以德治国。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一方面是“德性”之学,即律已、君子自立之学,是完成理想人格的学说;另一方面又是“治国”之学,以德性为基础治理国家,实现理想政治。德性是基础,德治是建立在德性之上的;德性是根本,德治是结果;德性是内部根据,德治是外部作用。孔子强调“修已以安百姓”,要求治理者首先要有德。《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他赞扬舜从容安静,顺从民意,而使天下太平的“无为而治”。舜只考虑老百姓的利益,不为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打算,实际上是无所为而为。
孔子的“德治”思想在经济上重视民生,主张“富民”,薄敛厚施于民。“百姓足”才能藏富于民。《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里“贫”和“均”是从财富着眼,“寡”和“安”是从人民着眼。
孔子的“德治”思想在社会政治上主张亲民爱民,主张德化,反对刑罚。《论语·为政》中,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说用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表面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治理国家,应以“德”引导人,以“礼”规范人,使人民有荣辱感、责任感,人民自愿自觉而为,就能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良好的社会风尚。
孔子的“德治”学说,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方面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是德治学说的精髓,使法治建设尊重民主自由更具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德性学说中的人文因素,能够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不仅提高公民素质,还能提高执法者素质,从而保证公民自觉守法,执法机关公正执法。只有把提高道德意识同提高法律意识,把加强“德治”与加强“法治”结合起来,才能为平安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摘编自《孔子的德治之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伦理和政治思想若没有孔子“德"之论述和“德治”之思想就无法发展。
B.德治既可完成理想人格,又能以德性为基础实现理想政治,德性是根,德治是果。
C.“寡”和“安”,“贫”和“均"的思想,分别从人民和财富着眼,体现了对民生的重视。
D.德性学说的人文因素全方位地从守法与执法角度提高了公民素质与执法者素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开头和结尾阐明了孔子的思想观点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B.主体部分先阐述德与德治,接着论述德治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两个维度的不同体现。
C.作者援引了舜“无为而治”的例子,有力论证了德性是德治的基础、根本和内部依据。
D.第五段引用《论语.为政》中的话,运用对比,批判刑罚没有作用,进而肯定了德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舜不谋私利可谓“无为”,只考虑百姓可谓“为”,既完善了人格,又实现了理想政治。
B.重视民生,为政者才会“薄敛厚施于民”,就能使“百姓足”,“百姓足”才能藏富于民。
C.只要人民在“德”“礼”的引导、规范下自愿自觉而为,就能形成好的社会秩序和风尚。
D.要想优化思想道德基础与法治环境,必须同时提高道德、法律意识,加强法治与德治。


1.C [解析]A项,“若没.---就无法发展”过于绝           对。B项,“ 德治既可完成理想人格”错,应该是“德性”。D项."提高了”错,文章只是说“能够全面提高”。(3分)
2.D [解析]“ 批判刑罚没有作用”错,文章的观点只是说刑罚的作用有限。(3 分)
3.B [解析]“就能使“百姓足""错误,“重视民生”“薄敛厚施于民”只是“百姓足”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3 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