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美育三义》阅读答案-杜卫

2020-04-30 16:32超越网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由18世纪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提出。席勒之后,欧美国家论述美育的论著并不多见,但在中国,美育研究经久不息。进入新世纪,美育回应时代需求,又具有了新的意义。
美育具有“感性教育”的意义。席勒首创的美育一词,本义就是感性教育,是在理性教育的同时,促进人的感性方面(如感知、想象、情感、直觉乃至无意识等)的发展,以保持人的感性自发性、保护生命的活泼和原创力、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肉体化的联系。人的感性对其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情感麻木、枯竭或压抑的人,即使其他方面十分富足,他的个体人格也不会有全面的发展,其生存也不会完满、幸福。当然,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并不是非理性的教育,更不是排斥理性的教育,美育所要发展的感性是和理性相互协调、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感性。
美育具有“人格教育”的意义。美育不仅能够促进人的感性发展,而且有助于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特别是道德发展。它包含了与德育的内在联系。从学理上看,美育与德育的联系源自美与善的联系。美不仅具有感性的外观,也具有理性的内涵,这个内涵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善”,离开了“善”的内涵,美就无法被理解。从实践上看,人的道德状态是从审美状态发展而来的,道德修养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上。柏拉图曾指出,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可以使他在理智尚未发达的时期,就养成和谐的心灵和恰当的情感态度。
美育具有“创造教育”的意义。美育发展创造力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三点。一,解放无意识,保障自发性。创造活动的自发性源于深层心理冲动的自由涌现,而美育过程是情感自由解放的过程,能减轻对深层心理活动的压抑与束缚,使之不断受到激发,保持旺盛的活力。二,发展心灵的独创性。独创性是创造的一个基本要素。在美育过程中,探索新事物和新方法、产生新感受和新经验、表现新观念和新题材不仅不受到压制,而且受到保护和激励,这对于形成追求独创性的兴趣、自觉意识和价值观念十分有利。三,促进直觉能力的发展。许多研究结果表明,直觉能力是具有创造力的一个先决条件。在审美过程中,知觉、想象和情感体验均具有将感觉材料和情感经验整合成为有机整体,创造出审美意象的能力。因此,以培养审美能力为主要任务的美育内在包含着发展创造性直觉能力的功能。(摘编自杜卫《美育三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育虽由德国人席勒提出,但对它的研究,中国比欧美国家更持久、成果更丰富。
B.美育能促进人感性方面的发展,一个人的感性对其生存能否完满、幸福至为关键。
C.美的理性内涵是“善”,没有“善”这个理性内涵,美也就没有办法被人们理解。
D.美育过程能减轻对深层心理活动的压抑与束缚,这对发展人的创造力有重要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美育研究的时代发展为基础,论证了美育为适应新世纪而具有的新意义。
B.文章在论证美育的“感性教育”意义后,又论证了其与理性的关系,逻辑严谨。
C.引述柏拉图关于音乐教育意义的观点,增强了对美育与德育关系论证的权威性。
D.与重视创新的时代特点有关,文章对美育三义的论证侧重于“创造教育”方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美育的本义是“感性教育”,这种感性教育是不能离开理性教育而独自存在的。
B.道德修养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美育,恐怕也就不会有德育的存在。
C.美育具有发展创造力的功能,因此重视美育的国家,应是科学创造活跃的国家。
D.若不重视发展孩子的创造性直觉能力,美育的“创造教育”功能可能就有欠缺。


1.C
解析:根据原文“美不仅具有感性的外观,也具有理性的内涵,这个内涵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善’”,说“美的理性内涵是‘善’”以偏概全。
2.D
解析:文章对美育三义的论证并无侧重。
3.A
解析:B项,审美不等同于美育,道德修养也不等同于德育,故根据“道德修养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的”,不能推出“没有美育,恐怕也就不会有德育的存在”的结论;C项,重视美育不是科学创造活跃的充分条件,故不能根据“重视美育的国家”推出其“科学创造活跃”;D项,根据文章最后一句话可知,发展创造性直觉能力的功能内含于美育中,故此说法错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