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始于隋代而定型于唐代。科举考试规定以儒家经典为研习内容,尤其是集中于“四书五经”,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随着隋唐以后造纸术及印刷业的发达,典籍刊印日趋便利,从而扩大了儒学传习和传播的范围。特别是科举制度对儒学成为宋以后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起了制度性保障作用,科举本身也成为官府笼络和控制士人的有效途径。如果说各级官学和书院是传统中国培育人才的教育机构的话,那么,科举制度则是传统中国选拔朝廷所需人才的抡才制度。科举制以各级官学及书院为基础,从众多士人中选拔优秀者为官入仕,肩负着将众多士人选拔出来为朝廷所用的职责,是传统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渠道,是将士人纳入官府体制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科举制度不仅规范了士人行为方式,而且规范了官府行为和官吏选拔方式。科举制坚持的“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使大批地位低下、出身寒微之士脱颖而出,为有条件读书者提供了同等的晋身机会。与以门第为主要依据的选官体制相比,科举制度无疑是一种历史进步。
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学术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限定了士人读书研习的范围,确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二是将读书与为官入仕勾连起来,使“学在官府”体制得以维持和强化。通过科举考试,一批士人成功登科,成为朝廷的后备官员。这种情况必然是“官学一体化”,即官员学者化、学者官僚化。科举制度下的官吏即为学者,而学者几乎无一例外地要从政为官,从而在制度上保障了“学而优则仕”的理想变成现实。
鸦片战争以后,人们对科举制度开始进行抨击,并发出了变革科举制度、改革书院课程的呼声。1905年9月,清廷接受袁世凯等人的奏请,正式下令停止科举考试。至此,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废止。
科举制度的废除,切断了儒学与政治权力的联系,动摇了儒学传播的制度根基,中断了中国长期延续的“仕学合一”传统,传统读书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失去了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有效通道。各省数万举贡、数十万生员不得不另谋出路,纷纷流向与社会分工相联的各种社会新职业,与朝廷的关系越来越疏离,逐渐游离于朝廷的政治和思想控制之外。
这些获得社会新职业的新士绅,不得不接受与传统读书人所学完全不同的西学新知,其知识结构及其理念悄然发生着变化。过去官学和书院中八股经义之类的教学科目,变为近代学校中诸多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课程。以传播近代新知为主的近代学校制度,并没有给予儒学多么崇高的地位。儒学熏习下的传统士绅阶层迅速瓦解,儒学赖以传承的载体随之逐渐丧失,朝廷赖以维系的社会基础也相应削弱了。拥有西学新知的“知识人”阶层,在清末民初迅速兴起。科举制度废止之后,清政府为了维护儒学作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仍然特别强调尊崇经学并极力维护儒学独尊地位,力图从制度设计上强化对新知识阶层的思想控制。然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的情景并未因此改变。
制度化儒学随着科举制度的废止而解体后,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成了无所依托的“游灵”,其独尊地位的动摇及彻底崩溃便是迟早的事情。伴随着儒学的衰落,儒学熏习下的传统士绅阶层加速向新知识阶层转化,清政府统治的社会根基动摇了。
(摘编自《科举废除与新知识阶层的兴起》,《新华文摘》2019年第12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科举考试规定只能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研习内容,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由于科举制坚持“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能从中脱颖而出的大都是地位低下、出身寒微之士。
C.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各省数万举贡、数十万生员不得不另谋出路,导致他们与朝廷的关系越来越疏离,逐渐游离于朝廷的政治和思想控制之外。
D.科举时代的举贡和生员成为获得社会新职业的新士绅,他们自觉接受了与传统读书人所学完全不同的西学新知,其知识结构及其理念悄然发生着变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文中提到大批地位低下、出身寒微之士脱颖而出的史实,是为了证明科举制度与以门第为主要依据的选官体制相比是一种历史进步。
B.全文从科举制度的建立开始到科举制度的废除及其巨大影响结束,采用了逐层论证的方法,层次十分清晰。
C.文章第三段以后是围绕科举废除导致儒学衰落,儒学熏习下的传统士绅阶层加速向新知识阶层转化,从而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社会根基展开论证的。
D.文中重点论述科举制度废除带来的各种影响,是为了证明科举制度不应该一棒子打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科举制度是强化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制度保障,而造纸术及印刷业的发达是强化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物质保障。
B.如果各级官学和书院是传统中国培育人才的教育机构,那么在此基础上,众多士人中的优秀者通过科举制度被选拔出来,为官入仕,就形成了选拔朝廷所需人才的抡才制度。
C.科举制度之所以能对古代中国学术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一与限定士人读书研习的范围为儒家经典有关,二与将读书与为官入仕勾连起来的考试结果有关。
D.制度化儒学随着科举制度的废止而解体后,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成了无所依托的“游灵”,清政府想再恢复往日儒学独尊的地位,已经不可能了。
答
1.C【解析】A.由原文第1段段首“科举考试规定以儒家经典为研习内容,尤其是集中于‘四书五经’,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可知,“四书五经”只是科举考试规定的研习内容的主要部分,故“只能”的说法不正确。B.由原文第1段段末“使大批地位低下、出身寒微之士脱颖而出”可知,“大批”不能等同于“大都是”,故“大都是”的表述不正确。D.由原文第5段段首“这些获得社会新职业的新士绅,不得不接受与传统读书人所学完全不同的西学新知,其知识结构及其理念悄然发生着变化”可知,原文说的是“不得不接受”而不是“自觉接受”,故“自觉接受”的表述不正确。
2.D【解析】与D项对应的文字在原文4、5、6三段。“文中重点论述科举制度废除带来的各种影响”,是为全文要论述的中心观点服务的,而全文的中心观点就是科举废除导致儒学衰落,儒学熏习下的传统士绅阶层加速向新知识阶层转化,从而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社会根基。
3.A【解析】原文第1段段首相关表述为“科举考试规定以儒家经典为研习内容,尤其是集中于‘四书五经’,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A项前半句表述正确。而“造纸术及印刷业的发达”只是“扩大了儒学传习和传播的范围”,“强化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与“造纸术及印刷业的发达”无关联,且“物质保障”的表述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