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但我嫌其笼统,不如我的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
第一种人生态度,可名之曰“逐求”。意即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名利、声色、货财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此种态度,能彻底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西洋人。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确实很伟大,最值得令人称赞。而且他们能将此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第一种人生态度是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是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身的问题。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人生太无意思。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而所区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
第三种人生态度,可名曰“郑重”。郑重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儿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故谓之天真。天者天然,真者真切,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更深而言之,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将这发挥得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此种人生态度主要是教人“自觉地尽力量去生活”。儒家最反对仰赖外力逼催,与外边趣味之引诱而往前。受引诱向前生活,为被动的、逐求的,而非为自觉自主的;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乃是以欲望为逐求,非自觉地、尽生命自然去生活。
此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浅深。浅的厌离不能与深的逐求相比。逐求是世俗之路,郑重是道德之路,而厌离则为宗教之路。拿我来说,也正是如此。在我十几岁时,极接近于实利主义,后转入于佛家,最后才归转于儒家。厌离之情极为深刻,因此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否则便会落于逐求,落于假的尽力。所以如果不是心里极干净,无丝毫贪求之念的人,是不能尽力生活的;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
(删改自梁漱溟《人生的艺术•三种人生态度》)
(1)据文意,对文中“三种人生态度”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逐求”的人生态度表现为人对于物的态度,即人在现实生活中不管苦乐,追求对物质的享受。
B.“厌离”表现为人对自身的态度,即苦难人生和无奈社会使自己感觉人世无趣而产生厌离之想。
C.“郑重”表现为人对于人的态度:一为顺从生命,自然生活;二为反观生活后自觉而尽力生活。
D.逐求、郑重、厌离分别对应世俗、道德和宗教之路,故三种人生态度中,厌离是层次最高的。
(2)根据文意,对下列人生态度的判断,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五世纪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开辟新航线,发现并登上了美洲大陆。﹣﹣逐求
B.七世纪中国玄奘历经艰险取回真经,潜心研究佛法,大力弘扬佛教。﹣﹣厌离
C.梁漱溟精通佛学、儒学,一生传承国学,致力于人生和社会问题研究。﹣﹣郑重
D.周永康滥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收受巨额贿赂,成为当代贪腐大老虎。﹣﹣逐求
(3)本文所谈人生观对你的人生态度有什么启发?
答
(1)D.“厌离是层次最高的”错误,注意末段首行中“浅的厌离不能与深的逐求相比”这句话的暗示作用。
(2)B.玄奘虽潜心佛教,却是普渡众生,并非厌离人世,而是“郑重”﹣﹣“自觉地尽力量去生活”
(3)①不要一味逐求物质享受;②时常反顾自己的人生之路,③虽然人生苦,但厌离无益;④保持心灵干净,自觉、郑重、尽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