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要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是关键所在。
截至2019年,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40,农用地面积超过国土面积60,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农民农村的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后劲也在农村。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农村发展滞后,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因此振兴乡村,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
在城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乡村振兴,绝不是要把城乡发展对立起来,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完善城乡布局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态势。
(摘编自《政策解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材料二
乡村振兴是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实现包括农村文化、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乡村振兴需要拓展产业体系。农村从业者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农产品,并根据市场规律在城市寻求产业融合,组建融制造、加工、服务为一体的新产业链,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提高传统农业的附加值,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例如,上海电商"归农"网搭建农户、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数字化商贸平台,不仅满足了千里之外城市消费者的需求,还每年为多地农户实现农产品销售的持续增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兴旺产业时,乡村振兴必须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资源,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现代集约农业和生态旅游,建立一套兼顾经济收益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宝库",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产业如何促进乡村振兴》)
材料三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乡风文明建设由于周期长、见效慢,且不容易考核,一些地方领导把它当作"虚功""慢活",不愿投入太多精力,但只有满足精神需求,增强精神力量,才能让农村群众有真正的获得感、幸福感,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教育,对乡村来说,教育既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文明乡风的功能,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我国城市教育水平大大领先于农村,通过资源配置、制度建设等促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市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文化教育,这样才能解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进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提升。
(摘编自《乡风文明乡村振兴之”魂“》)
4.下列对“乡村振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振兴是确保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
B.乡村振兴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这需要拓展产业体系,提高传统农业的附加值,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C.在实施乡村振兴时,可大力发展现代集约农业和生态旅游,这有助于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资源。
D.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教育提供人才支撑,但一些地方领导对此认识不够,使得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农村人口较多,农用土地较广,农村发展滞后,因此要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要重视乡村振兴。
B.乡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缓解这一矛盾。
C.乡村振兴的目的就是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宝库",实施中应建立一套兼顾经济收益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D.乡风文明建设虽见效慢,不容易考核,但也不可忽视,如果没有良好乡风,乡村振兴可能会失去一股的重要推动力量。
6.如何处理乡村振兴中的城乡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4.D
5.C
6.参考答案:完善城乡布局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城乡发展态势。
建立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满足城乡民众的各自需求。
@建立城市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