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整个上午,郑瑾低低地教给她们唱一首监狱的歌子。这个歌子在一九三0年以后,曾流行在上海、杭州和苏州的监狱里。
“囚徒,时代的囚徒!我们并不犯罪!我们都从那阶级斗争的火线上捕来。铁窗和镣铐,坚壁和重门,锁得住自由的身,锁不住革命精神!
……
囚徒,时代的囚徒!失败是成功之母,胜利终归我们。努力呵锻炼!勇敢呵奋斗!总有一天,红旗将随太阳照遍全球!”
歌子很长,郑瑾虚弱的身体,只能教给她们这开头和最后的几段,她们三个人整个上午过得很愉快。
午后三个人都疲惫地睡觉了。道静在睡梦中被推醒。郑瑾低声对她说:
“林道静同志,我必须告诉你两句话,我也许活不过今天了。请你以后有机会转告党:我真名是林红,去年十月间从上海调来北平工作。不幸叛徒告密,刚刚工作没多久就被捕了。我没有辱没党,尽我一切力量斗争到最后……我希望党百倍扩大红军,加紧领导抗日斗争,胜利一定是我们的。亲爱的同志,也希望你坚决斗争到底,争取做个坚强的布尔塞维克党员……”林红美丽的大眼睛在薄暗的囚房里闪着熠熠耀人的光辉,多么明亮、多么热烈呵。她不像在谈死——在谈她生命中的最后时刻,而仿佛是些令人快乐、令人兴奋和最有意思的事使她激动着。她疲惫地闭着眼睛喘了几口气休息了一会,忽然又睁开那热情的大眼睛问道静:“林,你保证能够把我的话带给组织吗?”
道静不能再说一句话。她流着泪使劲点着头。然后伸过双手紧握住林红雪白的手指,久久不动地凝视着那个大理石雕塑的绝美的面庞……她的血液好像凝滞不流了,这时只有一个朦胧的梦幻似的意象浮在她脑际:“这样的人也会死吗?……”
夜晚,临睡觉时,林红脱下穿在身上的一件玫瑰色的毛背心递给道静:“小林,你身体很坏,把这件背心穿在身上吧。”她又拿着枕边一把从上海带来的精美梳子对小俞笑笑,“小妹妹,你喜欢这把梳子吗?我想送给你留做纪念。”
小俞已经意识到事情的不妙,她和道静两个同时哭了。夜是这样黑暗、阴沉,似乎要起暴风雨。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
夜半时分,铁门开了。林红被用一扇门板抬了出去。临出门口,她在门板上向两个难友伸出手来,虽然握不到她们的手,却频频热情地说:“告别啦,小妹妹们!好好保重!”
门板刚刚抬出病囚房,一阵急雨似的声音,猛然激荡在黑暗的监狱的屋顶,激荡在整个监狱的夜空:
“打倒反动的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万岁!”
“共产主义是不可战胜的!”
“同志们,为我们报仇呀!”
声音开始是林红一个人的,以后变成几个人的,再以后变成几十个、几百个人的了。这口号声越来越洪大、壮烈、激昂,好像整个宇宙全充满了这高亢的英勇的呼声。
道静倒在木板床上呼喊着。她抱住那件玫瑰色的毛背心,拼着全部肺腑的力气,和着监狱的全体囚犯一同呼喊着——虽然她微弱的声音也许谁也听不出来。
小俞没有喊。她像一个被人抢走了妈妈的孩子,看见林红被人用木板向门外一抬,她就跳下床来扑向她去:“郑姐姐!郑姐姐!你别走!你别走呀!……你不能死,你不该死呀!”
她的后脑碰到墙壁上,她的腰部被卫兵的大皮靴狠狠地踢了一脚。她流着满脸泪水昏了过去。
并没有枪声。这一夜,林红牺牲的这一夜,又有十个不屈的战士同时被活埋了。
囚房里冷清清,只剩下道静和小俞两个人了。她们互相摸索着,紧紧地把瘦削的手指握在一块儿,好像两个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互相偎依在一起。
“林姐姐,现在就剩下咱两个啦,我,我,……我只有你一个亲人啦!”
小俞抱住道静的头痛哭着。她哭林红,也哭自己明白这世界上的事太晚了。虽然她才只有十六岁,但是她却惭愧自己过去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
“小俞,好妹妹,不要哭啦!”道静含着满眶热泪在黑暗中温存地抚摸着她的头发,“记住这一夜,永远记住这一夜!永远记住郑姐姐的血……”
林红一死,不知不觉地,道静竟自动代替了她的任务。对于小俞,她怀着母性的也是同志的感情,把教育她、关怀她的责任担负到自己的肩上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全知视角,按时间顺序展现了郑瑾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教唱狱歌、临终嘱托、被秘密处死的全过程,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B.“夜是这样黑暗、阴沉,似乎要起暴风雨。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既是对恶劣社会环境的实写,又是对人物遭遇的不祥预示。
C.“郑姐姐!郑姐姐!你别走!你别走呀!……你不能死,你不该死呀!”个性化的语言表明此时的小俞还只是一个比较幼稚的女学生。
D.小说设置的三位女性共同组成了女性革命者群像,表达了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共产党人无畏艰险、前仆后继、力争胜利的时代诉求。
2.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在狱中经历了思想成长的三个阶段,请从文中找出并作简要分析。
3.马尔克斯《礼拜二午睡时刻》情感抒发节制有度,《青春之歌》的情感抒发则显得奔放炽烈。小说节选部分是如何实现这种艺术效果的?
答案
1.B
2.①第一阶段,在林红嘱托时,她还充满着单纯的幻想,对革命斗争的残酷性估计不足。“只有一个朦胧的梦幻似的意象浮在她脑际:这样的人也会死吗?”②第二阶段,在林红临刑时,她对反动派的残忍有了清醒的认识,自觉地加入反抗队伍中,发出反抗声音。“拼着全部肺腑的力气,和着监狱的全体囚犯一同呼喊着。”③第三阶段,在林红牺牲后,她自发地承担起林红的革命任务,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革命战士。“把教育她、关怀她的责任担负到自己的肩上来。”
3.①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抗日救亡的时代责任,激发革命热情和情感共鸣。②革命者与反动派英勇斗争的行为和精神,令人心潮澎湃,激情满怀。③典型的革命语言激发热情与斗志,如歌曲、口号、对话。④作者(叙述者)使用充满革命激情的语言叙事、塑造人物。如对林红的描写。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小说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夜是这样黑暗、阴沉,似乎要起暴风雨。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这个句子运用双关手法,既交代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也象征着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又是对人物遭遇的不祥预示。所以对恶劣的社会环境是虚写而非实写。故选B。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本,再到小说中找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一要看人物在作品中做了哪些事情、说了哪些话;二要看作者是如何对其外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刻画的,还可找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在狱中经历了思想成长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原文中“这时只有一个朦胧的梦幻似的意象浮在她脑际:‘这样的人也会死吗?……’”,这是林红嘱托时,林道静的心理活动,从她的心理活动,我们能看出林道静当时还充满着单纯的幻想,对革命斗争的残酷性估计不足。第二阶段,她的思想发展逐渐成熟,原文中林道静在林红被带走行刑时“拼着全部肺腑的力气,和着监狱的全体囚犯一同呼喊着”,这表明她对反动派的残忍有了清醒的认识,自觉地加入反抗队伍中,发出反抗声音。第三阶段,原文“林红一死,不知不觉地,道静竟自动代替了她的任务。……把教育她、关怀她的责任担负到自己的肩上来”,表明林道静的思想发展成熟,在林红牺牲后,她自发地承担起林红的革命任务,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革命战士。
3.本题考查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掌握基本的术语,结合具体文本,从以下几个角度解答:①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②描写的方法,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③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追叙);人称叙述角度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本题考查运用什么手法抒发奔放炽烈的革命情感,据原文分析,小说节选的林道静在狱中的情节发生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时代背景,抗日救亡的时代责任,激发革命热情和情感共鸣。通过塑造人物,表达情感,革命者林红与反动派英勇斗争的行为和精神,“我希望党百倍扩大红军,加紧领导抗日斗争,胜利一定是我们的”,在嘱托林道静时,对林红的神态描写,“林红美丽的大眼睛在薄暗的囚房里闪着熠熠耀人的光辉,多么明亮、多么热烈呵。她不像在谈死——在谈她生命中的最后时刻,而仿佛是些令人快乐、令人兴奋和最有意思的事使她激动着”,表现出革命者坚强的信念。临行刑时,林红那英勇的口号,林道静在狱中的成长,令人心潮澎湃,激情满怀。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语言,也实现了奔放炽烈情感的抒发,如歌曲、口号、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