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来管这等事……“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样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处热闹、喜庆的环境描写,为下文写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作了铺垫。
B.小说借祥林嫂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摧残,指出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C.小说中“我”的冷漠与“祥林嫂的悲惨”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之死的悲剧性。
D.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使文章具有真实性,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情感的抒发。
8. 试分析文中“我”、鲁四老爷、短工三人对祥林嫂死的态度及原因。(6分)
9. 面对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我”的回答显得含糊而摇摆不定。试想,如果没有第二问“那么,也就有地了”,“我”的回答会不会明确一些?请说明理由。(6分)
答
7.(3分)C(“小说中‘我’的冷漠”说法错误.“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同情弱者,但面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的残酷又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甚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但并不冷漠。)
8.(6分)“我”的态度是同情。“我”是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情弱者,但面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的残酷又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甚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但并不冷漠。
“鲁四老爷”的态度是责怪、怨骂。他是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体现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残忍与无情。
短工的态度是麻木、不关心。他代表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觉醒的群众,同样深受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残害。
9.(6分)示例一:会。(1分)因为如果没有第二问,则表现出祥林嫂希望死后能和家人见面,而“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祥林嫂,有着善良的一面,即使明知没有魂灵,也会为了给祥林嫂一丝慰藉而给出更明确的肯定回答。(5分)
示例二:不会。(1分)因为“我”有着善良的一面,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站在祥林嫂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可能会回答“有”,但又意识到这样回答会加速祥林嫂悲剧的到来。道德上同情弱者,但思想上迷茫无助、精神上软弱动摇的性格特征会让“我”的回答变得含糊。(5分)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