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快乐
①“我妈有病,您也有病吗?”磊子对父亲说。看得出,磊子有些生气。父亲张张嘴,没出声。
②“您就惯着我妈吧,我妈要是没了,我看您怎么活。”磊子的声音越来越低,轻轻地抽泣起来。
③“你妈愿意这样做,就依着她吧。”父亲看着病床上打了止痛针才睡着的老伴,眼圈也红了。
④“我妈这辈子跟着您,一天好日子也没过过。”父亲又看一眼病床上的老伴,眼神里充满了深深的歉意。是的,磊子说的没错。母亲嫁给父亲后,就随父亲去码头当搬运工。瘦弱的母亲极其要强,像男人一样不惜力气,回到家后,累得常常饭没吃完就睡着了。磊子两岁时,父亲凭借读过几年书,被招到村里的小学当了一名老师。母亲依旧在码头搬运货物。
⑤磊子清楚地记得,他十岁那年的生日,母亲破天荒的给他买了一件新衣服。父亲回来看到后十分生气,说母亲惯着孩子。母亲眼里含着泪,但没有流下来,只是望着天空发呆。磊子看着母亲有些挺不直的腰身,忽然心就软了。他过去抱住母亲,哭着说:“妈,等我长大了挣好多钱,让您享清福。”三十多岁的母亲,因为常年的过度劳累,腰身过早地佝偻了,像一位老妪。
⑥磊子有些恨父亲。如果他不把家里的钱拿去帮助他那些贫困学生,他们的日子也不会这么清苦,母亲也不会年纪轻轻就落下腰疾。帮助人也行,得让自己的生活不过得那么寒酸吧,而父亲竟是那么“贪婪”,帮助的学生不是一个两个,而是许多个。他说那些孩子的眼神那么清亮,却看不出希望的光,这多么让人心疼。于是,他就吝啬地对待家人,让别人家的孩子欢笑。
⑦母亲轻轻地咳了一声。磊子赶紧伸手擦掉泪,对母亲说:“妈,您感觉怎样?舒服些了吗?”
⑧“磊子,不怪你爸,是我让你爸把你给我凑的手术费……给那个女学生的。”“妈,可您……”磊子的眼泪又下来了。
⑨“磊子,我问过医生了,医生说我这个病即使做了手术,短期内复发的可能性还是是很大。既然这样,何必浪费钱呢。虽说手术后也许能多活几天,但终日躺在病床上,也不见得是福气。那个女孩还那么小,关键是她做了手术后就能好起来,然后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过一生,你想想,钱花在她身上是不是更有意义?”磊子没再说什么,只是握着母亲的手痛哭流涕。
⑩一个月后,母亲在父亲的怀里离开了人世,含着笑。
11办完母亲葬礼的第二天,父亲和磊子就起程了。在路上,父亲第一次对磊子讲起了他的外婆。外婆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地震过去后,在陌生人的捐助下重建家园,外婆卖起了冰根儿。后来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外婆依然卖着冰根儿。一年365天,除了正月初一歇一天,正月初二就开始营业,不管雨雪天,也不管有没有顾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外婆把所有卖冰根的钱,全捐给了红十字会,以及遭遇了天灾人祸的陌生人。外婆去世的时候磊子还没出生,有关外婆的事儿他知之甚少。
12“你妈受你外婆影响,想把公益一直做下去。做一个像母亲一样的人,是你妈缅怀你外婆的最好方式。”听了父亲的话,磊子猛然发觉,这些年,自己一直在错怪父亲。
他们一路辗转,两天后到了那个大山深处的隐蔽的小村庄。磊子和父亲把带来的新衣服和文具放好,让需要的孩子排队领取。这些衣服和文具是按照母亲的遗嘱购买的,用了家里的所有余钱。
磊子望着孩子们那一双双眼睛里透出的明澈的光,心里忽然铺满了澄净的阳光,暖暖的。他把衣服和文具送到一双双稚嫩的小手中,忽然明白了母亲的快乐。
7. 请以“母亲”的口吻,结合她的个人经历,在横线上填上相关情节,解开磊子对父亲的误解。
(1)_。
(2)给你爸之后,随着你爸当搬运工,后来,你爸做了小学老师,我还在码头搬运货物,那时候我俩挣钱很不容易,攒下的钱都拿去帮助学生了。
(3)_。
(4)现在,我的病也治不好了,不如把钱捐给那个女学生,其实,做公益是我缅怀你外婆的最好方法。你爸这辈子都惯着我这么做,真正受委屈的是你爸。
8. 文中有多处插叙,以第?段为例简要分析其作用。
9. 本文父亲形象突出,如“父亲又看一眼病床上的老伴,眼神里充满了深深的歉意”,请分析加点词语对塑造父亲形象的作用。
10. 故事在倒数第二段就结束了,最后一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参考答案】
7. (1). 你姥姥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她在世的时候为了感恩把一生卖冰棍的钱全捐给了红十字会,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 (2). 你十岁的时候,我给你买了一件新衣服,你爸很生气,你爸不是不想给你买新衣服,他是觉得我挣钱太辛苦,花在这上面是太惯你。
8. 第?段插叙了磊子外婆受人帮助后,一生卖冰棍并把钱全部捐助给红十字会的事件,补充交代了磊子母亲帮助学生们是受其影响,也是为了缅怀外婆,并为下文磊子突然明白自己误解父亲做了铺垫,使文章内容更丰富。
9. 加点词是对父亲眼神的神态描写,“深情”二字写出父亲对母亲的一片真心,“歉意”二字写出父亲想到母亲一生辛苦,自己不但没有让她过上好日子,连治病的钱还要捐出去,内心的歉疚,刻画出父亲矛盾的心情,为后文解开误解埋下伏笔。
10. 示例一:不能。文章最后一段磊子望着孩子们眼睛里透出澄澈的光,照应了前文父亲说孩子眼神清亮却看不到希望,所以资助孩子们的事件。揭示了主题“母亲的快乐”,照应了题目,使结构更严谨
示例二:能。文章在倒数第二段结束,结构已经很完整,删去对于故事的完整性并没有太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