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阿让侧耳细听,绝没有一点声响。
他推门,鬼鬼祟祟,提心吊胆,门在推力下,微微地动了动,他等待了一会,又推了推,门继续打开,不发出一点声音。现在,门缝已能容他身体过去,但是门旁有一张小桌子,妨碍他过去,得用力把门开得再大些,他又推了一下,这一次,一个不够润滑的铰链在黑暗中突然发出长长的嘶哑的叫声。
冉阿让吓了一跳,这铰链的声音传进他的耳朵,那样洪亮,那样巨大,不啻向他吹起了那最后审判的号声。
他停下来,浑身发抖,原先踮着脚尖,现在脚跟也落地了。他觉得,这怒气冲冲的铰链发出的可怕吼声,犹如地震,会把全屋的人震醒;那个老头就要醒来,两个老妇也要大呼大叫了,左邻右舍都来救助;不到一刻钟,消息会传遍全城,宪兵队会出动……
他呆若木鸡,不敢移动脚步。几分钟过去了,他壮胆看了看房间,丝毫没有动静,但是他心里仍旧惊恐难受,不过他没有后退,他迈前一步,小心翼翼地朝前走,唯恐撞了家具,他听到房间深处,传来熟睡的主教均匀而安详的呼吸声。
他忽然停下来,他已到了床边,这时,原本遮住天空的那片乌云忽然散开了,一线月光正正地照在主教的那张苍老的脸上,主教安安稳稳地睡着,一只手垂在床外,指上戴着主教的指环,多少功德都是由这只手圆满的。
冉阿让在黑暗中,呆呆地站着,望着这位全身光亮的老人,有些胆寒,谁也说不出他的心情,不过,他很激动,很震惊,但从他的姿势和面容上显露出来的,仅仅是一种奇特的犹豫神情。似乎他在两个深渊之间踌躇不定,要么击碎那头颅,要么去吻那只手。
过了一会,他缓缓地举起他的左手,脱掉帽子,又缓缓地落下,粗野的头上竖着乱蓬蓬的头发,他又陷入了沉思。
壁炉上方有一个耶稣受难十字架,在月光照映下依稀可辨,受难的耶稣仿佛向他们张开双臂,为一个人祝福,为另一个人赦罪。
突然,冉阿让重新戴上帽子,不再看主教一眼,沿着床边快步朝床头旁的模糊的壁橱走去,他举起那根铁烛台,好象要撬锁,钥匙就在锁上,他打开锁,提起那篮银器,大步穿过房间,不再小心翼翼,也顾不得会弄出声响,走进祈祷室,跨过窗台,把银器放进布袋,猛虎似的跳墙逃跑了。
……
“主教大人,”宪兵队长说,“这人说的话是真的吗?他走路的样子好象是个想逃跑的人,他拿着这些银器……”
主教微笑着打断他说,“他没给你们说,这是一个神甫老头送给他的吗?你们又把他带回来了?这是个误会。”
宪兵们释放了冉阿让,可他却往后退。
“真让放我走了吗?”他说,声音含糊不清,仿佛在说梦话。
“我的朋友,”主教又说,“走之前,别忘了您的烛台。拿上吧。”
冉阿让浑身颤抖,他神态迷惘,机械地接了那对银烛台。
“现在,您放心走吧,”主教又转身对宪兵们说:“诸位也可以走了。”
宪兵们走远了。
冉阿让好象要昏过去了。
主教走到他身边,低声对他说:“你答应过我,您要用这钱使自己变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可不要忘了啊,千万不要忘了啊!”
冉阿让想不起来他有过什么承诺,一下愣住了。主教加重了语气,接着说:“冉阿让,我的兄弟,从今后,您不再属于恶,而是属于善了,我是在赎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阴暗而堕落的思想里赎回来,交还给上帝。”
(节选自《悲惨世界》,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写了冉阿让一次次地用力推门,踮着脚尖走路,门铰链发出声响时停住脚步,这些细致的动作表明了冉阿让偷盗手法的娴熟,是一个惯偷。
B. “壁炉上方有一个耶稣受难十字架,在月光照映下依稀可辨,……”这样的描写营造了神圣的氛围,并且感染了冉阿让,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
C. 宪兵们放了冉阿让,可他却后退,还问:“真的放我走了吗?”此时的冉阿让不相信宪兵们会放他走,因为他知道自己偷了东西,是个小偷。
D. “你答应过我,您要用这钱使自己变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主教用给予对待偷盗,用善良对待罪恶的独特方式,表现了他的仁慈和睿智。
5. “主教”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 小说在对冉阿让偷盗过程的叙述时,使用了“冉阿让”和“他”两种称呼,这样的相互转换叙述角度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4. A
5. ①侧面表现主要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主教睡觉时的神圣场景感化了冉阿让,将冉阿让身上的善良显现出来。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主教以德报怨宽恕了偷盗银器的冉阿让,使得冉阿让免于牢狱之灾,使故事情节突转,继而得以发展下去。③表现并深化了主题。从主教对警察撒谎的行为及文本结尾主教对冉阿让低声说的话,我们看到以德报怨的力量,感受到了仁慈与宽容的魅力,表现出文本呼唤爱与怜悯心的主题。
6. ①用“冉阿让”称呼主人公时,冉阿让是故事的参与者,是以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文段中五次出现“冉阿让”,直接呈现出冉阿让在偷盗过程中心理出现变化以及被主教赠送烛台时的五幅场景,增强了小说的现场感和真实性,表现了冉阿让在偷盗时内心由害怕被发现到犹豫偷盗是否继续再到坚决继续偷盗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被赠送烛台时震惊、迷悯的神情。
②用“他”称呼主人公时,叙事者是旁观者,是以全知视角来叙述故事。叙事者对主人公在偷盗过程中的动作、心态等都清清楚楚,完整地叙述出主人公的偷盗过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凸显出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A项,“体现了冉阿让偷盗手法的娴熟,表明他就是一个惯偷”错。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分析。“主教”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主要结合文本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他听到房间深处,传来熟睡的主教均匀而安详的呼吸声”“一线月光正正地照在主教的那张苍老的脸上,主教安安稳稳地睡着,一只手垂在床外,指上戴着主教的指环,多少功德都是由这只手圆满的”,主教睡觉时的神圣场景感化了冉阿让,将冉阿让身上的善良显现出来。“主教微笑着打断他说,‘他没给你们说,这是一个神甫老头送给他的吗?你们又把他带回来了?这是个误会。’”“主教走到他身边,低声对他说:‘你答应过我,您要用这钱使自己变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可不要忘了啊,千万不要忘了啊’”,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你答应过我,您要用这钱使自己变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可不要忘了啊,千万不要忘了啊’”“您不再属于恶,而是属于善了,我是在赎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阴暗而堕落的思想里赎回来,交还给上帝”,看到以德报怨的力量,表现出文本呼唤爱与怜悯心的主题。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叙述人称内容分析。小说在对冉阿让偷盗过程的叙述时,使用了“冉阿让”和“他”两种称呼,这样的相互转换叙述角度的好处,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用“冉阿让”称呼主人公时,冉阿让是故事的参与者,是以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冉阿让侧耳细听,绝没有一点声响”“冉阿让吓了一跳”“冉阿让在黑暗中,呆呆地站着,望着这位全身光亮的老人,有些胆寒,谁也说不出他的心情”“突然,冉阿让重新戴上帽子,不再看主教一眼”
“冉阿让浑身颤抖,他神态迷惘,机械地接了那对银烛台”,表现了冉阿让在偷盗时内心由害怕被发现到犹豫偷盗是否继续再到坚决继续偷盗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被赠送烛台时震惊、迷悯的神情。用“他”称呼主人公时,叙事者是旁观者。“他停下来,浑身发抖,原先踮着脚尖,现在脚跟也落地了。他觉得,这怒气冲冲的铰链发出的可怕吼声,犹如地震”“他呆若木鸡,不敢移动脚步”“他忽然停下来,他已到了床边”“他缓缓地举起他的左手,脱掉帽子,又缓缓地落下,粗野的头上竖着乱蓬蓬的头发,他又陷入了沉思”,叙事者对主人公在偷盗过程中的动作、心态等都清清楚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